□蘇遠思 北京理工大學
從藝術誕生之初,就伴隨著對藝術形象的思考。藝術形象思維和美學范疇是引人深思的課題,學者常圍繞“形象思維是怎樣的”“形象思維的特征是什么”“形象思維對與人類的發展有何好處、應如何發揮”等問題展開激烈討論。思考這些問題可以進一步擴充美學理論、拓寬藝術思維,是美學研究不可回避的問題。所謂藝術形象,是藝術作品借以表達、傳達情感和自我意識的媒介,是藝術家審美意象的物態化。在造型藝術這一視覺性藝術中,藝術形象顯得尤為重要。藝術形象是藝術作品的核心內容,但需要注意,藝術形象不是外在自然事物形象和生活形象的簡單再現和模仿,更不是直接將外在形象搬到藝術作品中,而是藝術家對生活和自然在能動的反映基礎上形成的獨特審美所呈現的藝術表現。在對現實物像主觀反映的過程中,藝術形象從現實物像抽離,抽離是主觀地整理、歸納、概括,是藝術家對現實物像的獨特詮釋,也是產生形象嬗變的原因。
形象是對世界萬物的認知和把握,造型藝術是對形象的塑造和對理想美的追求。物象、形象、藝術形象創造的階段是由淺到深的變化過程。人們忽視了形象嬗變背后的深層意義,僅著眼于形象變化在情感表達、價值評判、意識認知等方面的作用,探討具象物體經過藝術家主觀化地藝術加工所塑造的藝術形象以何種方式呈現,辯證地理解扭曲與真實之間的密切聯系,正確地看待形象變形背后的深刻意義。鏡子發明后,人類滿足了復制世界的欲望。人自身對世界的認知與感受在很大程度上也采用了如鏡像一樣的簡單反映方法。人在藝術創作中追求的不是如同鏡像般還原世界的真實,而是需要一面顯示內心的鏡子,將人的意識情感與社會價值無限放大的鏡子。通過藝術這面特殊的鏡子,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社會形態、生存狀況及人的自我價值。當人面對一面不能正常反映現實事物和生活的鏡像時,其所呈現出的被扭曲拉伸后的事物,人們會對其真實性提出質疑,但不能否認,這就是現實事物所呈現的鏡像,只不過它已不再符合人類慣有的觀看方式和審美方法。我們應利用好藝術這面特殊的鏡子,通過它清楚地看到心靈深處,它是連接過去與未來的通道,讓我們清楚地看清當下。
藝術形象從現實物象的桎梏中掙脫出來,藝術活動的本質從單純地再現自然的真實,上升到表達更高層面的真實。藝術是一種精神性產物,藝術作品承載了藝術家的主觀情感和訴求,是“價值——意識”的建構,人類對精神層面的探究為其創作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變形為上述的表達提供了非常完美的渠道,藝術家不再信奉還原現實的金科玉律,而是著眼于挖掘藝術價值的新含義,重新定義構成畫面的各要素的價值。現實世界與精神世界建立起溝通的橋梁,實現精神層面和心理活動的可視化,使藝術的表現和發生有了更多的可能。
藝術家不滿足于對現實生活反映的真實,而是致力于表現描述者的精神層面中包含的價值觀念、理想信念與被描述對象相符合,并產生共鳴,這也是真實,是藝術上的真實。許多藝術作品不一定是現實中的人物和事件,其卻取自生活而超越生活,帶有一定的價值關系和社會屬性,是社會體制中突出的問題,也是人們共同關心的話題。此類作品中的真實性達到精神層面的真實,超出了反映層面的真實,達到了典型化、理想化的高度。委拉斯貴支在《英諾森十世像》中塑造了枯槁瘦弱、眼神陰歷、性格多疑的教皇形象。這幅畫的成功在于他敏銳地捕捉到人物的性格和微妙的心理活動,并淋漓盡致地描繪出來,教皇形象后肌肉動作和無力下垂的手都帶有暗示意味,教皇的真實面貌被展現無遺。而有趣的是,20世紀的英國畫家弗朗西斯卡?培根也創作了相同題材的人物肖像。培根與委拉斯貴支對人物形象的真實性表現方法不同,他采用了一種極端的、充滿矛盾的方法表現真實,人物形象的真實性被扭曲、夸張的形象所代替。這恰恰符合戰爭過后的情景,社會彌漫著死亡的氣息,戰爭的恐怖仍充斥在人民心頭,來自靈魂深處的掙扎和痛苦,這是培根的真實感受,由此可見,他不僅將教皇形象注入時代精神,而且對藝術表現力做出了新的詮釋。
形象的嬗變是外在表象與內在意象不斷結合的產物,也是人類自我意識日益完善的過程。人類探索簡單的物象到復雜的意象與越來越復雜的社會環境和心理活動緊密聯系,藝術形象是對現實世界的反映,同樣是精神世界的回應。我們應重視形象背后的深層價值意義,探求表象之下的內在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