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嬰虹 浙江行政學院
1685年(康熙二十四年),清政府重開海禁,廣州成為中國當時唯一的對外貿易通商港口。清政府將海外貿易特權授予了廣州十三行(十三行具有雙重含義,通常是指廣州的商人群體,但有時也指十三行商人們從事對外貿易的特定的區域——廣州十三行商館區)。2016年8月31日,廣州十三行博物館啟動試運行,向公眾免費開放。
突破語言障礙進行談論業務和做生意是廣州十三行要解決的第一個問題。善于吸收外來文化的十三行商人在與西方人商務交往時,廣東英語,一種中英混合語言產生了。廣東英語是一種沒有語法和邏輯的語言,只有一個單詞表包含了幾百個外語單詞,中國人根據漢語語法使用它們,發音方式也是漢語式的。十三行的商人與西方人就是用這種獨特的傳播工具使很多生意得以成功達成,許多涉外問題也得以解決。
18世紀,歐洲上流社會對古老的東方文化十分迷戀,具有中國特色和歐洲特色的裝飾藝術成為當時的時尚。融合歐洲和中國傳統繪畫技術,兼具東西方風格的廣彩瓷迎合了這種需求孕育而生。十三行博物館的展品中有大量的廣彩瓷。廣彩瓷又稱“廣彩”,它是將景德鎮產的白瓷在廣東加彩后開爐烘焙而成的瓷器。當時的十三行商人在廣東建立了大量的瓷器繪畫車間,聘請工匠并讓他們學習西方繪畫藝術。根據外商的要求,工匠們在景德鎮產的素胎瓷器上裝飾歐洲人喜愛和熟知的繪畫,開爐烘染,制成“廣彩瓷”。1786年(乾隆三十四年),美國旅行者William Hickey對此進行了描述:“在一間長廳里,約二百人正忙著描繪瓷器上的圖案,并潤飾各種裝飾。”廣彩瓷出口到世界各地后,深受西方人的喜愛。聰明的廣東瓷工還能夠把不同時代、不同國家特色的裝飾融合起來,把民族、家族的徽章混合起來。廣州瓷工高超的技藝還吸引了一些歐美的商人將本國的素瓷運到廣州,由廣東瓷工進行彩繪加工完成后,再出口到歐美各地[1]。
外文報刊在中西文化交流中是西方人了解中國情況的主要來源。來自西方的傳教士看待中國的問題常有別于普通商人,傳教士關注中國的歷史、宗教,他們常常通過出版報刊和書籍來宣傳中國。隨著廣州成為中國的對外貿易中心,大量的英文報紙誕生了,其中最為著名的是美國傳教士裨治文在廣州創辦的英文報刊《中國叢報》。廣州十三行博物館藏有并展示了當年的《中國叢報》。之前,西方社會對于中國的認識主要是基于馬可g波羅、利瑪竇的傳播,裨治文的《中國叢報》使西方對中國的認識大大深入和提高。裨治文在中國生活了30多年,他潛心研究中華傳統文化以及中國社會。他學習和接觸的面也非常廣泛,從位于封建最高統治者的皇帝到各級的地方官員,從達官貴人到市井的三教九流,無不是他交往和接觸的對象。《中國叢報》對當時的中國社會做了多面的報道,給讀者展示了一個真實、全面的,而不是片面的、被選擇性報道的中國:從統治階級的法典規章到秘密社會組織的教規;從釋儒道到民間信仰;從三字經、百家姓到下層社會的諺語、歇后語和順口溜;從古典名著到民間傳說[2]。《中國叢報》的欄目名目繁多,包括時事、書評、文藝、宗教等。《中國叢報》不僅發行于廣東、東南亞,還發行到美國、英國等地,被贊譽為“開文學之路,除兩地之坑塹”。
廣州十三行的商人是西方人最早接觸到的,也是最主要的群體。在西方人的眼里,生意場上的十三行商人精明、誠信、義氣、慷慨。許多故事在西方商人中廣為傳誦。廣州十三行博物館用影音的方式講述了怡和行商人伍秉鑒一個當時廣為流傳的故事。曾經有一個美國波士頓商人與伍秉鑒共同經營一項生意,由于管理不善,始終無法償還伍秉鑒的7.2萬銀元債務。伍秉鑒知曉后,把借據當著這位美國商人的面撕碎,并用廣東英語對他說他們之間的賬已經結清,對方可以隨時離開廣州回美國。十三行的伍氏家族是十三行商人的杰出代表,在中西文化交流中還具有海外拓展冒險的精神,伍氏家族是最早購買外輪進行遠洋的,直到1867年,清政府頒布《華商買用洋商火輪夾板等項船只章程》才允許這一做法。伍氏家族還曾經入股外商企業,成為(美)旗昌洋行的大股東,并投資當時美國的中西部鐵路建設。
廣州十三行商館區本身也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場所。當時的清朝政府允許外商(包括英國、法國、荷蘭、西班牙等一些國家)在廣州租賃民房,設立商館進行外貿活動。這些外國商館所租用的房屋,其地理位置大都集中在今天廣州十三行路以南至江邊一帶。廣州十三行博物館展示了當年這些商館的微縮模型。之所以選擇這一地區設立外國商館,首要原因是優越的地理位置及便利的交通條件。這些地段接近廣州西關及新城區,在這些地段的周圍,商業貿易本來就已有一定基礎,非常有利于洋商采購貨物。外國商館相繼建立之后,以這些商館為中心,發展出了許多的商鋪和作坊,為遠道而來的外國商人提供各種商品和生活服務,這一區域還吸引了許多外國人來參觀,廣州十三行商館區及周邊地帶于是就成了中西貿易中心以及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場所[3]。
本文以廣州十三行博物館展品為例,闡述了清代廣州十三行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廣州十三行以其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開放的人文意識和悠久的商貿傳統,吸引著來自世界各國的商船,與處于工業革命時期的西方各國在政治、經濟、文化上進行了全面的交流,取得了豐富的成果,促進了當時中西文化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