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瑤 中國傳媒大學
按設計板式分類可以分為圖文組合、單獨音視頻、音視頻圖文組合、多鏈接音樂組合幾種形式。圖文組合在微信傳播中所占比例不高,主要傳播內容有知識類和音樂資訊類,一般為通過圖片形式介紹與音樂相關的知識和音樂作品,或介紹音樂演出信息。圖文結合的形式沒有音樂,用戶缺乏音樂聲音形態的體驗,沒有欣賞環節。但是這樣的內容更容易制作,發布速度快,對音樂傳播過程中涉及的學術性交流更為方便。
單獨音視頻的傳播形式,音頻文件占據大多數,由此可見其在微信傳播中的重要性。單獨的視頻和音頻鏈接制作便捷、可操作性強,用戶分享鏈接的操作方便,是用戶樂于使用的形式。手機組合幻燈片形式借助第三方幻燈片制作軟件,將宣傳內容搭配背景音樂制作,分享給微信好友或發送至朋友圈,背景音樂能夠隨意暫停和播放。音視頻圖文組合的方式也是一種常見類型,這種方式以音頻和視頻為基礎,制作者結合內容搭配相關文字或圖片,這種傳播情況所占比例僅次于單獨的音視頻傳播。多鏈接音樂組合是分享音樂文件,在文件中包含兩個或者更多的音樂視頻和音頻鏈接。這樣的音樂文件包能夠展示不同版本的音樂和曲目,但需要通過第三方音頻或者視頻播放。
音樂的風格包括,古典音樂,流行音樂等,在微信傳播的過程中,流行音樂和古典音樂所占的比重較大。古典音樂包括,聲樂、器樂和樂譜。流行音樂大致可分為歌曲類、純音樂和音樂資訊三大部分。民樂是經過了千年歲月的中華傳統音樂,包括民族樂器、民間歌曲、戲曲音樂、曲藝音樂這個四個種類。網絡歌曲制作形式簡單,是普通網友的音樂愛好形式,主要表現的是自己對音樂的喜愛或者自己的情感。音樂在微信傳播中主要有這幾種形式,可以說是覆蓋了音樂風格的所以形式。
音樂來源分類主要有三種形式,第一種是個人微信號,是個人微信號傳播的音樂;第二種是非音樂微信公眾賬號,在筆者收集的材料中,發現這些音樂傳播的不只是音樂內容,還可以細化為情感類、奇趣類和生活資訊類;第三種是音樂微信公眾賬號,這是專門分享音樂的公眾號,與音樂聯系密切,可以分為音樂傳播機構、音樂軟件客戶端和音樂教育機構三類,音樂傳播中這些形式交叉出現,目的都是推廣分享音樂。
在微信分享音樂的過程中,A將一首音樂分享給B和C,但是B和C之間相互不認識,甚至距離很遠,他們都認為A分享的音樂好聽,便將該音樂分享給其他人,這就是微信分享音樂的特殊現象之一。兩個完全不認識的陌生人,可以分享同一首音樂。還有一種常見的現象,即在生活中一個人的兩個朋友互相不認識,但很有可能在某時間段內,將同一首音樂分享給這個人,或是將同一音樂內容分享給這個人。這就是微信分享音樂能使遠距離的陌生用戶分享相同內容的特征。
在多個微信賬號中,大家會轉載和分享同一感興趣的音樂話題,這不僅是異地傳播,而且傳播的時間點比較集中,如在2015年,因《中國好聲音》而被大家所熟知的青年歌手姚貝娜病逝的消息一出,在這一時間段內,筆者發現自己的朋友圈中出現大量轉發與姚貝娜和其音樂相關的文章、視頻等資料,這就是一種集中傳播現象,這種傳播現象在當前的熱點音樂話題傳播中比較常見。
這里以佛教音樂為例,在筆者的調查過程中發現,佛教音樂是典型的宗教音樂傳播代表。目前我國佛教信仰者眾多,很多信仰者在微信中傳播相關音樂。就當前的社會發展情況來看,商業化和物質化過重,傳播一些佛教歌曲能夠幫助人舒緩心情,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而宗教音樂則以音樂所具有的情感催化能力增強了這些內容的傳播效果。
很多音樂被改編和惡搞,這些音樂為我們帶來一定歡樂,也會在微信中傳播,但是如過眼云煙,存在傳播速度快、印象短暫的特點。但是不得不承認,這些惡搞音樂在傳播過程中,具有很高的點擊率和點贊次數。這些音樂通常被用來吸引流量進行推廣,是微信的商業模式之一。廣告主在利用這些音樂時,可以精準地用廣告推廣業務,按點擊率付費;公眾賬號可以招商,將推廣的內容編輯到音樂中,收獲廣告費,在各種惡搞音樂的推廣中獲取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