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蕊 黨維波 黑河學院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新,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民族文化和民族價值的體現。鄂倫春民族文化作為非遺項目中的一個重要內容,是近年來國家、政府支持保護的重要項目,鄂倫春民族文化在歷史長河中經歷了社會形態、生活方式、生產方式的3次跨越,傳承人在歷史變遷過程中發揮了積極不可替代的作用。隨著近些年來我國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的高度重視,高校也充分發揮優質教育資源,依托區位優勢,以弘揚地方民族傳統文化,增強學生文化自信心,培養區域德才兼備型人才,服務地方發展為己任,在立足地方文化需求的基礎上,進行教學實踐改革創新。本文將基于黑河地區高校非遺保護傳承的實踐,探究鄂倫春傳統舞蹈發展傳承策略。
中國鄂倫春族主要居住在內蒙古自治區和黑龍江省。黑龍江省主要居住在大興安嶺地區黑河市遜克縣、愛輝區,呼瑪縣和伊春市嘉蔭縣等地區。鄂倫春族是中國東北部地區人口較少的少數民族之一,是狩獵民族。17世紀中葉以前,鄂倫春人分布于貝加爾湖以東、黑龍江以北,以精奇里江為中心的廣大地區。歷史上這里主要是缽室韋人和深末怛室韋人的活動區域。因此,隋朝時的缽室韋、深末怛室韋應是鄂倫春族先民的主要來源,北室韋也有可能參與了族體形成過程。唐朝時室韋發展為20余部,唐設室韋都督府加以管轄。據文獻記載,其中的婆萵和落俎部分布于今黑龍江以北、外興安嶺以南。遼朝的室韋部在今嫩江上游以北及外興安嶺以南,黑龍江中、上游地區。遼設室韋國王府,圣宗時又設室韋節度使,隸西北路招討司,對這一帶的室韋人等進行管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由于實施了正確的民族政策,國家積極扶持和幫助鄂倫春族經濟社會的發展。經過歷史的變遷,今天的鄂倫春族,生活環境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鄂倫春傳統舞蹈代表著一種民族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特別是鄂倫春傳統舞蹈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其本身具備自成體系的內部結構,研究這種結構恰恰是我們認識中國傳統舞蹈的途徑。因此,在高校傳承鄂倫春傳統舞蹈對培養學生素養和創造力有著深遠的影響,成為學生精神觀念、創作靈感的來源之一,有利于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1]。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自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鄂倫春舞蹈文化就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一部分,代表著一個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一個民族文明綿延不絕的生動見證。從一定意義上講,鄂倫春傳統舞蹈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延續歷史文脈,傳承民族文化,聯結民族情感的精神紐帶。所以,將鄂倫春傳統舞蹈在高校進行傳承發展,就是傳遞民族文化精髓,發展傳承民族文化的體現。
文化是多元的,它的形式各一,主要有舞蹈、聲樂、美術、文學等多個領域。不同的文化有其獨特的意識和價值。鄂倫春舞蹈傳統文化作為非物質文化保護的一項重要內容,它體現著民族的獨特創造、精神理念、道德規范,具有時代賦予的價值。因此,在高校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可以為學生提供多方位、多角度的思考和發展空間,優秀的民族傳統文化引入高校,不僅可以提高學生內在修養,而且讓學生開闊了視野,讓學生將對學科興趣的熱愛轉化成對非遺的傳承保護。
高校是研究高深學問、探索真理的知識殿堂,也是高學歷、高層次人才相對集中的地方,承擔著影響、輻射、引領社會文化的功能。大學生是研究高層次學問、探求學術性真理的學者,把鄂倫春傳統舞蹈引進校園,讓學生們進行系統的學習和掌握,他們會在掌握前人積累的文化成果的基礎上,去粗取精、賦予新義,進一步發揚和繼承民族優秀文化,豐富“非遺”精神文化的內涵。正如文化和旅游部部長雒樹剛所說,文化遺產工作核心就是保護、利用,利用就是要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社會、融入生活,保護最好的方式就是樹立發展創新、與時俱進的傳承理念。因此,在高校開展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對非物質遺產的傳承、保護,特別是文化創新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2]。
高校作為文化傳承的基地,融入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藝術的精華,大量的有志青年因為對文化的熱愛而不斷地追求、探索、創新,他們對非遺的關注、傳承和參與將對非物質文化的傳承、保護、發展、創新有著重要的意義。
作為“非遺”課程教師,其不僅要具備一定的專業技能,還需熟知當地的歷史、風土人情等,同時也要具備教師的基本素質。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處于主導地位,對教學的效果有著重要影響,積極引導教師和“非遺”傳承人之間的文化交流,促進文化技能傳授,提高高校教師對鄂倫春舞蹈文化的認識,在理論和實踐的傳輸過程中,必將提升高校教師的本領技能,充分發揮“傳、幫、帶”作用,培養一批集保護、科研和傳承為一體的專業教師隊伍。同時,可以以教研室為單位引領教師進行民族藝術精華的搜集和整理工作,還可以充分發揮地域優勢、區域優勢,聘請專家學者擔任專業顧問和課程的兼職教師,參與專業建設和教育教學等工作,取其之長,補己之短,共同培養當地“非遺”傳承與保護急需的實用人才,這也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校園的宣傳活動,擴大了民族舞蹈的影響范圍,讓更多的學生了解到少數民族文化。
各專業教師結合教學任務和大綱實際,利用業余休息時間,有計劃、有安排地實施調查研究活動,深入黑河愛輝區新生鄉、遜克新鄂鄉等地,拓展實地調查研究,有條件的教師可以讓學生一起參與,擴展戶外教學內容,讓學生在實踐中加深對鄂倫春傳統文化的了解和認知,從而真正理解和掌握鄂倫春傳統舞蹈的內涵和精神;沒有條件的教師可以在調研過程中進行拍照、寫實等形式的記錄,在搜集了大量的鄂倫春族相關研究的素材后,利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如制作PPT,用這種圖文并茂、通俗易懂的方式,提升學生對鄂倫春傳統舞蹈的理解和把握,讓學生在開放、輕松的氛圍中獲得知識。學生通過對風土人情的學習,感受當地民族的文化氣息,領悟民族傳統文化的精髓,自覺加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隊伍中,自覺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保護[3]。
黑龍江地區鄂倫春民族文化的研究起步較晚,各類“非遺”基地的建設正在籌備進行中,黑河學院鄂倫春民族音樂研究基地建設也拉開了序幕。黑河學院“非遺”基地建立后,將結合區域優勢,一方面,加強當地政府及相關職能部門,積極為鄂倫春族文化的保護和傳承提供必要的支持,以鄂倫春族傳統節日為契機,展現鄂倫春族文化藝術;另一方面,根據學生的專業特點、興趣愛好,選派人員到鄂倫春族開展調查研究和實習工作,通過實踐總結,編排鄂倫春族舞蹈藝術經典作品,從而展示地方高校在藝術教學上的新突破、新成就[4]。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民族文化和民族價值的體現。鄂倫春民族文化作為非遺項目中的一個重要內容,蘊含了民族文化豐富的藝術色彩,在歷史長河中經歷了社會形態、生活方式、生產方式的三次跨越,生活環境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鄂倫春族人民和熱愛“非遺”傳統文化的學者,將繼承和發揚民族傳統文化,推動鄂倫春民族民間文化的傳承與發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