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_方鳳燕
世界是你們的,也是我們的,但歸根到底是你們的。
人的生命本身可以看成是數字化的,因為在基因里蘊含著很多信息,一旦掌握了信息的規律,會對人類的生命、健康有很大的幫助。通過分析藏在DNA里的信息,人類可以知道很多事情,這些信息可以告訴你是怎么進化來的,到底是哪些因素導致你生病了。破解基因信息,我們就可以掌握生命的規則。
張泉靈在寫給兒子的一封信里說:“在你這個年紀,讓世界長大的最好方法是閱讀。書里藏著別人的世界,你讀懂了,你的世界就拓展了。”讀書無用是個謬論,真正的讀書,必定是造福自己,造福社會的。書可以改變的那部分命運,是什么?生活還是那個生活,你卻有可能成為不一樣的你。
中國高校的格局向來是清北復交、人浙科南,但其實很多新建大學也在蓬勃發展——由施一公擔任校長的杭州“西湖大學”,肩負著很大使命的山西“太行大學”,計劃2020年招生的“廣州交通大學”,由國際潮籍博士聯合會牽頭創辦的“潮汕大學”,以及培養專業白酒行業人才的貴州“茅臺學院”。未來,上大學將有更多的選擇和可能性。
移動支付剛興起的時候,我們在購物時經常會問上一句,可以支付寶或者微信付款嗎?然而現在,即使是路邊賣烤串的小商販也會在攤位上貼一張收款碼以支持移動支付。移動支付帶來的便捷性有目共睹,而數字貨幣的興起,也讓紙幣與硬幣的地位岌岌可危。用不了多久,紙幣和硬幣或許會從我們的生活中消失,退出歷史舞臺。
隨著現代科技的進步,人類已經不滿足于僅僅在地表活動。科學家們將眼光投向了地表以外的地方,比如夢幻的海洋,比如像《流浪地球》的地心,比如大氣層的“飛屋”,比如外太空的另一顆星球。我們有理由相信,科技的曙光會照亮我們未來美好的生活,告別世代生活的地方,去找尋另外一番天地,已經不僅僅是夢一場。
雖然海量、精確的運算能力是人工智能的優勢,但突發奇想、腦洞大開的創造性思維卻是人類的專利。具體而言,計算機的算法智能永遠無法超越人類的語言表達的語言智能。而語言表達的智能又永遠無法超越大腦能想象出的想象智能。《道德經》開篇提到“道,可道,非常道”,在相當程度上正好對應算法智能、語言智能、想象智能。
未來科技的發展將遵循“以人為本”的演進準則,手機也會基于“視覺效果更好”“語音溝通更順暢”兩大中心展開創新。也許不久以后,我們會見到屏幕語音分離式的手機,耳機和手機最終形成一個“組合式終端”。比如屏幕可以像手表那樣戴在手腕上,接聽電話不用拿起手機,思維再拓展一下,未來手機可以多屏化,也可以無屏化。
2050年,我國將迎來老齡化高峰。目前我國的養老模式為90%是居家養老,7%享受社區養老,3%由機構代為養老。現在通信技術手段已經能夠解決老人在家的安全問題,假如老人突然摔倒、生病了,能不能得到及時的救助?這就需要高科技的介入。未來利用人工智能的手段,在家中安裝傳感器,可以服務好養老院外的97%老人。
尊重人性,是現代文明的基石,也是紅線。把人“物化”,“物盡其用”,是把人當作機器來使喚。科技是無罪的,歸根結底是管理問題。谷歌公司曾經的信條是“不作惡”,而去年開始改成了“做正確的事情”。科技只是工具,別讓它成為刺向文明的利刃。我們可能還需要一代人的時間來理解和認知科技,讓科技“向善”。
未來智能的方向應該是物感知人。就像我們在科幻小說或電影里看到的那樣,科技讓人和物的距離大幅度拉近。可以想象一下這樣的生活場景:人與環境的智能生活不是說人想讓燈關了,燈就關了,而應該是燈體諒到人累了,自覺把燈光調亮或調暗,也就是物對人的體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