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盧啟炫
指導專家·許紅(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市中醫醫院神志病科主任醫師)
據最新的調查顯示,除了作為弱勢群體的女性仍然是家暴的主要受害者之外,近幾年來,中老年人群受家暴數量在逐年遞增,其中,又以中老年男性遭受家暴的遞增速度更快。
全國婦聯調查顯示:老人是家庭暴力的主要受害群體,14%的老年人遭遇過家暴。
《上海反家庭暴力工作情況報告》顯示:施暴者占比最高的是大學和本科以上學歷者,略高于占比第二的初中文化程度者。絕大多數家暴案例都是男性針對女性,占案件總數的89%。在留下職業身份的家暴投訴案例中,比重最高的是離退休的中老年人員,接近21%。
一個月前,李先生和同事趁周末去爬山。因平時妻子管束較嚴,為了避免“不必要”的解釋,就對妻子稱自己去單位開會。誰知妻子因事要找丈夫,卻發現丈夫手機沒有信號,在給丈夫單位去電話后發現了這一“秘密”。事后,劉女士認為已無交流的必要,李先生則認為他撒謊是因為妻子“管得嚴”,雙方開始了長達一年的“冷戰”。
如今,隨著人們法律觀念增強等原因,家庭中施暴者正逐漸減少,而冷暴力卻呈上升趨勢。但在現實生活中,大部分人對此不夠重視。
退休后的胡老伯,因為以前收入一直比老伴兒低,所以夫妻倆一旦吵架,都是他忍讓,因此一直被熟悉的人戲稱為“妻管嚴”。一次,他發現老伴兒和同一個小區的某位老伯搭伴跳舞、關系曖昧,便怒氣沖沖地指責老伴。不料“橫慣了”的老伴對他又抓又咬,打得他帶著一臉的傷痕,只好跑到女兒家躲避。
調查發現,逾兩成的中老年人面對家庭暴力“忍氣吞聲”;家暴問題占據中老年人婚姻家庭問題的七成左右。遭遇家暴容易產生心理、情感障礙。
為避免家庭暴力引發的悲劇上演,作為弱勢群體的女性、中老年人,究竟應該如何保護自己呢?
發生爭執時出現的推搡和揪頭發現象,可能是日后出現家庭暴力的前期征兆。有將近50%的家庭暴力現象,在婚前戀愛階段就已經初露端倪了。情侶間出現以下情形就值得警惕:試圖控制對方行為、限制對方與異性交往、侵犯對方個人空間、過分嫉妒、使用侮辱性語言、推搡對方以及性侵犯等。
很多事實告訴我們,制止家庭暴力的關鍵往往在于“第一次”。如果第一次遭遇家庭暴力,只是蜻蜓點水般地響應一下就過去了的話,那么十之八九還會有更多次出現。許多家庭暴力一而再、再而三地發生,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弱勢群體的一再忍讓,使施暴成為習慣。婚姻中充滿著心理較量,任何一種婚姻模式究其根源都是自己創造的,因此當暴力發生時,不應示弱,應充分讓對方知道你絕不會忍受任何暴力。研究表明,暴力行為是通過學習而來的,有暴力史的家庭更容易滋生暴力行為。
遭受家庭暴力的人群,大多本身不能自立、自愛和自強,在性格上存在著軟弱的缺陷,在行動上缺乏魄力,在精神上缺少獨立,從而導致自己長期處于婚姻的弱勢地位。對方心知肚明,無論怎么施暴,另一方都離不開自己,從而有恃無恐,變得膨脹和病態。
家庭暴力的產生,除了有一部分原因是雙方的性格不和或某方暴戾外,還有相當一部分原因是雙方產生矛盾后,一方或雙方都沒能及時發現或加以化解。夫妻一方應該明白另一方的嗜好及情緒發展規律,知道他什么情況下可能會發脾氣。只有具備了這個能力,才能從某種程度上有效預防家庭暴力的發生。
幾乎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軟肋,這種軟肋需要靠平時觀察和總結得出,如果能掌握得好,也許在關鍵的時候可以作為一張底牌“拯救”自己。這種方法雖具有風險,卻十分管用。當然,不能經常使用。許紅教授認為,實施家庭暴力的人通常分兩種:一種是欺善怕惡,另一種是吃軟不吃硬。這兩種人一定要區別對待。對待前者可以頂嘴,而且必須頂嘴,甚至要讓反抗來得更加猛烈些。對于后者,弱勢群體就不要吃眼前虧了。學會示弱,就能及時明白對方發怒的原因所在,充分利用天時、地利、人和等條件,幫助自己化解當前的“暴力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