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研究發(fā)現(xiàn),當人們將其脂肪攝入量提高到日常飲食的40%達6個月時,“好”腸道細菌的數(shù)量減少,而“無益”的細菌數(shù)量增加。
除了改變微生物組的構成外,研究人員還注意到體內炎癥觸發(fā)因素的增加。研究人員指出,這些變化可能導致代謝紊亂的發(fā)展,如糖尿病和心臟病。
該研究在我國青島大學營養(yǎng)與健康研究所完成,眾所周知,我國傳統(tǒng)飲食中脂肪含量低,碳水化合物含量高。然而,目前我國的飲食習慣已經(jīng)向高脂肪含量轉變。與此同時,肥胖和2型糖尿病的發(fā)病率也在上升。
為了研究當人們從低脂肪飲食過渡到高脂肪飲食時腸道微生物組是否發(fā)生變化,研究人員招募了大約200名非肥胖的年輕人。他們的平均年齡約為23歲,在研究開始前的平均脂肪攝入量約為31%。
將研究志愿者隨機分成三組,持續(xù)六個月。第一組飲食含有20%的脂肪,第二組攝入30%的脂肪,而第三組則攝入40%的脂肪。
研究人員改變了碳水化合物攝入量 ,如大米和小麥粉,以彌補脂肪攝入量的變化。日糧中纖維和蛋白質的含量基本保持不變。
所有三組人員的體重都有所減輕,但攝入脂肪最低的組體重減輕最多,腰圍,總膽固醇和壞膽固醇減少最多。低脂肪飲食組的腸道細菌也有所增加,這與膽固醇水平降低有關。
“我們建議一般健康人群的脂肪攝入量不應超過總能量的30% , 至少在亞洲人群中,”作者說,他認為日常飲食中的大多數(shù)脂肪應來自健康脂肪,如大豆、花生或橄欖油。
為了讓體內的微生物保持快樂和健康,營養(yǎng)學家建議多吃蔬菜、豆類、水果、谷物和堅果,同時避免加工肉類,限制紅肉和奶酪,平衡攝入的脂肪、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