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寵物逐漸成為當下
?
本文指導專家:
廣東藥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心理科主任醫師 張柏芳
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感染科副主任醫師王軼
萌寵經濟正以驚人的速度崛起。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朋友圈里的人個個華麗轉身成了貓奴狗奴,有條件的自己養貓,沒條件的上網“吸貓”、“云養貓”。
這是一個養寵物比結婚還要多的時代。2013年至今,全國結婚率一降再降,2018年結婚率僅為7.2‰,創下歷史新低。
城市生活節奏快,經濟壓力大,戀愛結婚成本變高,大批“90后”喜歡和貓狗過,這一現象在一線城市及新一線城市尤為突出。
來自《2017年中國寵物行業白皮書》的調查顯示,在北、上、廣等大城市,超過50%的單身青年疲于應付雙向的情感互動,選擇通過養寵物來獲得精神寄托,豐富感情生活。同時報告顯示,養寵用戶約一半人將貓狗都市人追捧的一種養生續命大法。鏟屎官們說,貓狗身上有股莫名力量,就像這座冰冷的城市有盞為你而亮的燈一樣。貓能治愈人心,狗能給予陪伴!當孩子,如同科學育兒一樣。
寵物,又叫伴侶動物,單身人士對情感需求大,養寵物是排解孤獨、舒緩壓力的好辦法。用動物治療心理疾病已經成為世界公認的一門科學,形成了“伴侶動物療法”(也稱“寵物心理療法”)。即人類通過定期與動物接觸來減輕精神和心理上存在的病癥。研究顯示,動物療法對抑郁癥、自閉癥和自殺傾向患者有很好的療效,對治療其他疾病包括心臟病也有幫助。
“養貓養出了親兒子的感覺,越瞅越帥”,把貓狗當孩子養,鏟屎官們瘋狂自稱是爸爸、媽媽。但他們認為,養寵物與養孩子又不一樣,前者省事自由,后者麻煩操心。
Yoyo家里養了兩只貓——加菲貓“多多”和布偶貓“王子”,與老公尚未有孩子,貓貓就是他們唯一的孩子。她說,養貓跟養娃最大的不同,就是養貓讓人自由很多。首先,貓貓能自行搞定吃喝拉撒,無需操心它的成長,更不用考慮讀書、考試、工作、成家等復雜問題;其次,貓天生高冷,平時與人互不干擾,興致來了擼幾下,不像小孩會哭鬧會吵著大人。
單身多年的Darcey早就下定決心做一枚女光棍,養起了八只貓和一條狗。在她看來,孩子是個大麻煩,而寵物是貼心的天使。“無論什么時候回家,它們都會很熱情地歡迎我,而且很忠誠,不像養娃會擔心孩子長大后不孝順。”她表示,家長很多時候在孩子面前沒有辦法完全放松,但人在貓狗面前可以,“毛茸茸地躺在身邊那種感覺真的是很治愈。”
“還是養狗好,起碼不會頂嘴。”跟兒子在電話里大吵了一架的陳姨,也贊同養娃不如養狗省心。且不說懷孕生產過程艱辛,父母從孩子一出生就要開始為他們操心費神、設計人生,即使老得不能動了,還是放心不下孩子。
另外,人對寵物不會抱有什么期望,而父母對孩子的期望會很多甚至很大。有時候期望越大,失望越大,兒子從小到大,陳姨不知被氣哭多少回了。當然,孩子也會給父母帶來快樂和驚喜。所以,養孩子是一件痛并快樂的事,而養狗則是簡單的快樂!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喜好,把寵物當孩子也是一種興趣愛好。”廣東藥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心理科主任醫師張柏芳表示,寵物是人類的朋友,不僅能給我們帶來快樂,更會無條件地陪伴、信任我們,讓人獲得情感的滿足。況且,人跟寵物交往很簡單、很純粹,沒有那么多挫折與誤解,不像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那么復雜。
在長輩們的陳腐觀念里,養貓養狗就是玩物喪志。其實不然,當下因貓狗改變人生、變優秀的例子舉不勝舉,是寵物照亮了他們的生活,人生從此亮如白晝。
Darcey以前覺得一個人生活隨便怎么過都可以,但自從養了貓狗之后不再無所謂,變得更加努力賺錢。“一方面養了貓狗,每個月固定開銷近千元,一旦生病開銷更大,上次狗兒牙齦長腫瘤做手術,前前前后花了快兩萬。另一方面照顧好貓狗是一種責任,它們如此信任我,把命交到我手里,必須照顧好才行。”Darcey笑稱,身上背了八九條命,工作想偷懶都不敢。
寵物不僅給人動力上進,還能教人成長,感悟生命。“以前年紀小,對生死這種事覺得無所謂,反正人固有一死。”經歷過幾次貓貓生病無法救治去世之后,Darcey深刻體會到生命的可貴,“命只有一次,失去了就沒有了,所以要好好珍惜你愛的和愛你的人”。因為貓狗聽不懂人話,每次闖了禍打翻東西咬爛沙發,Darcey只能怪自己沒收拾好,慢慢磨煉出了忍耐力和好脾氣。
從江西宜春只身來廣州闖蕩的Alex,未養狗之前,作息無規律,喜歡睡懶覺,肚子悄悄發福。養狗之后,因要遛狗被迫每天早起跑步,啤酒肚慢慢消失了。原本不愛做家務的他,現在學會了煲湯做菜,就算單身也要和狗狗一起吃好,每天把狗窩打掃得干干凈凈,儼然活成了一個精致的男生。
心理學認為,照料寵物的過程能夠激發人對于生活的激情,讓我們感覺到自己的重要性,是被需要的有用之人。與此同時,寵物能讓人學會承擔責任。張柏芳說,人與寵物的羈絆關系以人占主導地位,養貓狗能使人產生一種“我能掌控我的人生”的自信。而這種自信心又可以激勵年輕人變優秀。
都說城市套路深,壓力大,生活每天兵荒馬亂的,時有憂愁煩惱、悲傷難過,是寵物在長久的時光里,陪伴了一個個孤寂的靈魂。
Darcey初到廣州,人生地不熟,在見不到光的握手樓里租了一個小單間,過著單調乏味的兩點一線生活。下班回到住處,面對的只有一張床和四面墻,也沒錢拉網線。因為太孤單,想找貓狗作伴,于是到芳村花鳥市場花了50塊錢買回一只貍花貓,取名“貓小灰”。
經常加班的Yoyo,不管多晚回到家,貼心的王子都會在門口等著她。從她進門喊它一聲“王王”到進房間放東西,小家伙一直跟在身后,瞪著圓圓的大眼睛“喵喵”叫撒嬌。這一點足以安慰一顆疲倦的心。
鏟屎官不管在外面多累多艱難,回家看到這個只有幾歲智商的小萌物,不必向它解釋什么,只管鉆進它毛茸茸的懷里,什么煩惱都可以煙消云散。
讓Yoyo最感動的一次是,跟老公吵架后,她蹲在洗手間里面傷心大哭,王子跑過來一邊“撫摸”她(用小腦袋蹭),一邊“喵喵喵”地安慰她。“那時候,感覺我的世界里只剩下它,也只有它會關心我、心疼我。”Yoyo抱起王子,跟它頭頂著頭,那一刻,仿佛從它身上獲得了一股能量。
每一只寵物的身體里都住著可愛的靈魂,快樂的時候陪你快樂,難過的時候給你安慰。任何一個人都可能背叛你,但寵物永遠不會。這也許就是為什么現代人甘愿被貓狗馴服的原因。
“音樂能治愈,養寵物也一樣。”張柏芳解釋說,人跟小動物進行互動,說到底是精神上的寄托,且為人自由掌控,感覺更加舒服。另外,又能從寵物身上得到感情回饋,寵物對人很信任也很依賴。現在的城市生活,鄰里街坊溝通少,人的孤獨感會增強,所以希望通過養貓狗來撫慰寂寞的心靈。
人們養寵觀念的進步,寵物的情感角色逐漸凸顯。把寵物當兒女或親人,都是可以理解的,應該尊重鏟屎官的選擇。
“適當養寵物對人的身心健康有益,但要避免過度依賴寵物。”張柏芳指出,寵物本是幫助調節不良情緒,彌補情感缺失,調劑生活,可過度依賴寵物的作用,又將導致心理問題——寵物依賴癥。
她說,不少人出現社交障礙,會主動求助心理醫生,但是患上“寵物依賴癥”,卻不自知不來看診。通常是家里人察覺不對勁,父母擔心孩子“太宅”了,才來咨詢心理醫生。
1.單身青年成天圍著貓狗打轉,對人際交往提不起興趣,大大減少與外界的聯系。這不排除養寵物是有些人遭受情傷后采取逃避現實的方式,用貓狗來治愈情傷,回避曾經的人際交往挫折。此外,把所有精力全情投入在跟動物的互動上面,回避與人交往,說明這個人可能本身就存在人際交往障礙。
2.與人類相比,大多數寵物的壽命都比較短,當寵物走失或者死亡,鏟屎官出現抑郁、哭鬧乃至絕食。特別是一些空巢老人,直接把寵物喚作“兒子”、“女兒”,一旦這種內心角色喪失,容易發生“出戲難”。
如何走出“寵物依賴癥”?張柏芳表示,寵物再重要,也不能代替真正的孩子和親人,需要家人朋友多關心他們,給予他們精神上的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