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達
音樂教學最重要的兩種方式分別為情感與欣賞,著重于培養學生的音樂審美力和感知力。音樂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應結合小學生的審美特征和認知特點,遵循他們的身心發展規律,為其選擇最為科學、合理的教學內容和教學呈現方式,抓住學生音樂學習的興趣。
教師通過在課堂上滲透多種形式的民族音樂,感受我國多民族文化的特色,不同地域和生活習俗的人們,其自身的民族音樂有著獨特性。教師可以帶領學生一起學習具體的作品,使其感知生動的音樂形象,從而激起他們與創作者之間的情感共鳴。例如,《長城謠》蘊含了抗日時期我國人民的愛國熱情,能夠讓學生了解中國抗日戰爭時期音樂作品的特點;《贊歌要比星星多》讓學生感受童聲合唱的優美與和諧,體會歌曲中的民歌風味;《花蛤蟆》是一首流行于山東成武的兒童歌曲,表現了當地兒童的生活情形。
在音樂欣賞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先為學生進行簡單的指導,之后,讓他們全身心投入其中,感受音樂的主題和形象,在聆聽中強化情感認知,增強他們的民族意識,提高其對民族優秀文化的認知,這也是提升其人文素養的重要途徑。例如,在欣賞《孔雀舞》這節課時,筆者采用多媒體的呈現方式,讓學生一邊欣賞傣族竹樓的美麗景色以及傣族兒女聞樂起舞的景象,一邊聆聽這首歌的主旋律。學生在視聽享受中積極投入課堂探究活動中,深入體會云南少數民族音樂的獨特魅力,激發他們對傣族民間樂曲的學習興趣。
小學音樂教師肩負著培養學生音樂素養的責任,如何更好地運用民族音樂來提升學生的音樂感知和文化內涵是當今音樂教師應思考的重要問題。這就需要教師積極學習民族文化知識,在課堂上融入有關書法、詩詞、繪畫等方面的內容,教師通過學習豐富的民族音樂文化內容和形式,形成自身獨特的音樂教學素養,并以此來浸潤音樂課堂,最大化地增強學生的音樂感知和體驗,拓寬他們的音樂視野,有意識地在課堂上滲透音樂素養教育。
教師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除了運用電子琴、鋼琴等西方樂器之外,還應運用古箏、笛子、古琴等傳統樂器進行伴奏。例如,在欣賞音樂《彩云追月》時,為了讓學生更好地了解廣東絲竹樂的特點,筆者先為學生講解廣東絲竹樂的主要演奏器樂,包括粵胡、揚琴、琵琶等。之后播放整個曲子,筆者用古箏和笛子分別演奏這首曲子,并讓學生思考這兩種樂器表達效果有什么差異。這樣一種教學方法的運用,能夠為學生提供更大的學習空間,使其在自主聆聽中感受廣東絲竹樂的特點,有效拓寬了他們的視野,同時還提升了他們的音樂鑒賞力,有助于其音樂素養的培育。
詩詞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民族文化的滲透需要將詩詞貫穿于課堂教學的始終,以情感因素催促學生進行音樂學習,這也為音樂課堂注入了更多的新鮮血液。例如,在學習《彩云追月》這一課時,筆者以“中華詩詞大會”為導入,讓學生領會節目中關于“明月”主題的詩詞,之后再引出《彩云追月》這首歌曲,筆者以詩詞講解的方式引導他們深入感受和體驗詩人的情感,奠定學生的音樂學習的情感基調。詩詞的講解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歌曲中的思想情感,從而在演唱的過程中更富有情感,增強他們的表現力與感染力。詩詞新唱是現在的一種潮流,詩詞中蘊含著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如《滿江紅》表達的愛國主義情感,《水調歌頭》盼望歡聚的思鄉情緒等。這些都是民族文化在音樂教學中的重要體現,能夠使學生在詩詞的浸染下情感世界得以豐富,同時強化他們的民族自豪感。
總之,在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中融入民族音樂是一項光榮而又艱巨的任務,需要教師從音樂學科的實際出發,以滿足學生的音樂學習需求為目標,運用適宜的教學方法,在傳承民族音樂文化的基礎上開展音樂教育,從而在提升學生音樂素養的同時,強化他們對我國傳統民族音樂文化的認同感與自豪感,增強愛國主義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