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廳
“每天堅持做這個動作,一年不感冒”“少吃甜食,不得糖尿病”“天天喝檸檬水能防癌”“房間擺放洋蔥能防止感冒”……這些養生口號一遍又一遍地洗刷著人們的大腦,不知不覺中,人們也會按照這些口號行動起來,也不管它們對自己是否有用。
在湖南,一位熱愛養生的阿姨突發奇想,將20多種水果混合榨汁之后,自己進行了靜脈注射。不料注射后立即感到皮膚瘙癢,體溫上升,就醫后發現全身嚴重感染,多臟器損傷,險些喪命。其實,這種盲目跟風的養生還不如不養生,好端端地給自己找麻煩。
注重養生,是現代化社會的一個普遍現象,同樣也是歷史傳統。但往往很多老年人的“養生”“健康”走進了一個誤區,在理解上也是片面的。
所謂養生,是頤養生命,多數人對于養生的理解是養身體而已。所謂健康,其實是兩個概念,一個是健,指的是身體;一個是康,指的是心靈。很多人過于注重對身體的完善和保護,而忽略了心靈的升華,這樣的狀態往往會起到反作用。有的人過于注重身體的情況,稍有不適就怕得不行,結果本來不是什么大事,自己先把自己嚇壞了。
愛爾蘭革命家柯林斯說過:“保持一生壯健的真正方法是延長青春和心。”
什么是養生?這個問題一點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養心。人的健康分為兩種,一種是精神上的健康,另一種是身體上的健康,而精神健康大部分時間決定了身體健康。要知道身體是自然屬性,而人和動物的最根本區別就在于社會屬性,也就是在于心理,它包括了一個人的人生觀、世界觀,意志品質,精神情感等等,絕非一句話就能概括的。因此,心理健康也就比身體健康更高深,影響更深遠。
還有,現在的養生知識鋪天蓋地,不少老人沒有辨別的能力,或者根本就沒想著去辨別,糊里糊涂地照著做,結果耽誤了看病,小病變成大病,反而更嚴重了。注重健康,注重養生,這固然是個好事,但最起碼應該先學會怎樣做才能達到養生的目的,而不是跟風式地去養生。
有的老人看電視上介紹吃粗糧好,就開始一日三餐都吃粗糧,殊不知吃太多粗糧不僅會導致營養缺乏,還會傷著腸胃。做什么事情都得有個度,一旦過度就會產生新的疾病。這就是跟風養生導致刻意養生,而刻意養生又導致過度養生。
說句真心話,自然養生才適合老百姓的生活需求,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健康生活方式的建立,在此基礎上根據每個人的情況,來不斷調理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