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春玲
好奇心是指一種學習或了解某種事物的愿望,也是探索事物的先決條件。學前兒童對任何事物都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好奇心可以促進兒童的注意力、探索性、堅持性等行為的發展。比如三歲的幼兒在繪畫的敏感期會不停地畫畫,以至于達到忘我的鏡界,畫畫的過程給他帶來了無限的快樂和滿足。繪畫成為他們最喜歡的表達方式,因為他可以用繪畫表達自己的所思所想,對大自然以及社會生活的好奇和理解。兒童的好奇心必須受到老師的重視,并有針對性地培養。
專注力是幼兒入學準備的一個重要能力。子杰小朋友的注意力超過了15分鐘,能屏蔽附近其他人的影響,專心操作手中的材料,來創造他想要的效果。
在這個過程中,子杰通過自己探索黏土,發現了黏土的可塑性特點,不同的黏土進行反復糅合會變成許多其他的顏色,有的他喜歡,有的他不是很滿意,于是他又自行進行不同的嘗試。兒童在這個過程中會管理自己的行為,對新的藝術活動喜好,對材料的使用思路,都是一種積極的自我堅持和注意力的控制。
自我效能是人對生活所產生的是勝任感和效能感。自我效能也是一種自信心,就是有信心地處理事情,兒童在藝術創作的過程中能夠積極地看待自己,體驗藝術創作帶給他們的快樂,不斷影響并塑造了他們的集中注意力和有效的思考力。
生態化螺旋課程模式可以從生活中的各種現象引入,比如關于紙材的探索,老師可以讓孩子們從家里帶來各種紙包裝的產品。引入可以設置游戲,比如我們如何用紙做一個球進行游戲,也可以把紙撕成不同的紙條,做成花環和手鏈等;引入也可以是設計問題的形式,比如平面的紙張如何立起來呢?盡量引導兒童探索和發現每種媒介各種各樣的特征,包括它的形狀、肌理、味道、大小以及功能等。兒童對材料及其用法的熟悉程度,能引發他后期的藝術創作的興趣。
擴展兒童興趣知識技能,對材料的審美意識或者對藝術概念體驗的過程了解,是下一個創作階段的基礎。兒童將從媒介產生藝術創意,捕捉到如何使用材料去表現視覺形象,在兒童進行藝術創作之前進行拓展體驗可以打開兒童思維,有利于更好地創作。它是增進兒童對材料特征與其他事物的創造性聯系,可以通過視覺、聽覺、動覺感官刺激進行,也可以通過故事、詩歌、游戲、音樂、運動、角色扮演等多種方式進行,也可以通過與其他領域建立關聯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如語言、數量或時間觀念,引發兒童創造性思維想象。
創作是內在機制的一種愿望,創作是兒童藝術探索的自然結果。因此,這就需要充分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在兒童創作的過程中給予及時的指導和鼓勵。教師激勵兒童創作的手段多種多樣,可以在兒童創作前期引入相關作品案例,給他們以啟示作用;或者帶領兒童參觀藝術展和美術館,增強學生實際參觀的機會,為其創作積累一定的素材;也可以邀請專家來為兒童開展講座等。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教師不應強迫兒童進行創作,也要讓他們摒棄取悅他人的創作心態,一切按照自己的意愿來創作,將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真實地表達出來,這樣他們才能結合自身的生活體驗和情感認知,充分激發他們的創作力,挖掘其內在潛力。
教學反思實質上是回憶和重播的過程,能夠使兒童結合自身的學習經驗產生更加深入的思考,對于鞏固課堂教學效果具有重要作用。具體來說,課后交流與教學反思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要求兒童回憶接觸材料時的感受,二是對于這些材料你有什么感受和想法,三是如何巧妙運用繪畫技法達到自己的創作目的等,以此來提升課堂教學效率。
當兒童完成了螺旋課程模式全過程后,又開始有了新的主意,有了新的方向,這個創造性學習螺旋是創造性思維的引擎,兒童經歷了這個過程,發展并提升了創造的思考能力。他們學習去構建自己的想法,然后嘗試將它實現,不行的話,再試一下別的辦法,他們學習了從別人那里聽取意見,并根據自己的經驗產生新的想法。而且,他們會繼續下一個螺旋式的迭代,進入另一個周期的螺旋課程模式,教師依然繼續提供各種條件支持孩子們創造性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