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彭杰
近日,一篇《抗癌靶向藥,卻在進入醫保后消失了》的文章引發廣泛關注。文章內容顯示,不少患者稱,很多腫瘤藥物納入醫保報銷范圍后,反而在醫院“消失”,開不到了。江西省某市醫保局工作人員李龍(化名)向《法制日報》記者證實,“這種情況確實存在”,有的地方要在指定藥店才能買到,有的地方在省會城市大醫院能買到,市縣級醫院卻買不到。
去年10月,國家醫療保障局印發了《關于將17種抗癌藥納入國家基本醫療保險、工傷保險和生育保險藥品目錄乙類范圍的通知》,盡管數據顯示,17種抗癌藥納入醫保報銷目錄后,平均降價幅度在56.7%,但多地患者反映降價后的抗癌藥反而更難買了,無疑說明這一惠民政策的實施效果與民眾的期待有一定距離。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不外乎政策推進滯后和醫保控費壓力兩大原因。在時效方面,國家有關部門實際早已要求各地按規定時限落實抗癌藥入醫保,讓群眾盡早得到實惠。盡管這一過程確實龐雜繁復,涉及行政部門的協同和藥品企業的協作,但面對新政出臺后為何久久買不到藥的追問,地方主管部門有必要公布相關政策推進的時間表,回應社會關切,急患者之所急。
不過,從當前相關報道來看,17種通過談判采購的抗癌藥在納入醫保支付范圍后反而神秘“消失”,更可能在于部分醫療機構在醫保控費壓力下對相關政策響應不力。按照目前醫保基金的劃撥機制,醫院都會受到醫保機構的年基金限額,縱然17種抗癌藥已大幅降價,但價格相比一般藥品還是高出不少,加之此類藥物對藥占比的影響頗大,醫院自然缺少采購或者使用相關藥品的動力。對此,若上級部門只是發文要求“不得以費用總控、藥占比等為由影響談判藥品的供
應與合理用藥需求”,恐怕效果有限。對于因談判藥品納入目錄等政策原因導致醫療機構醫保年度實際發生費用超出控制指標的,應當明確通過增加財政補貼、調整控費標準來解決,并將醫療機構的實際落實情況納入調整醫保基金控制指標的考量因素,這才是當務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