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何斌
(中共永州市委黨校,湖南 永州 425000)
筆者近日到某縣部分村組進行了走訪調研發現,堅持群眾路線是破解村民自治中難題的一把好鑰匙。
《村民委員會組織法》正式實施十幾年來,農村基層民主的發展進入一個新的歷史發展階段,但由于種種原因,目前村民自治中還存在一些問題。
(一)思想認識不到位,觀念意識上的阻礙嚴重。由于傳統思想的影響,農民習慣于被動接受“自上而下”的管理。人口數千人的村,收到的村民自發候選人推薦票卻寥寥無幾。在村委換屆選舉中,一些村民漠視村委會民主選舉的重要意義,往往是一包煙、一瓶油就可以改變他們的初衷,對選誰當自己的村主任關心不夠,持無所謂的態度,致使很多堅持原則、責任心強、有能力、素質高的干部落選。一些村民受家族、宗派意識的影響,推選出的村干部素質較低,缺乏干事創業和帶領群眾致富的能力,不能勝任村委會工作要求。
(二)農村黨員干部隊伍結構不合理,村委會工作難以勝任。近年來在縣委組織部的統一要求下各鄉鎮雖然都建立了數量充足的“兩支隊伍”,但仍然存在“注重數量,不求質量”、“重發展、輕 培養”等問題,一些新發展培養的黨員干部在村里還不能 擔起重任。同時村級大量的年輕人和黨員長期在外打工 村干部后繼乏力的問題依然存在。一些村在選擇村干部 時,只好在“矮子里面拔將軍”,或者讓 “原班人馬硬撐局面”,致使班子整體功能弱化。
(三)村“兩委”工作不協調,矛盾突出。有的村黨支部書記把黨的領導簡單理解為村黨支部的領導,甚至是支部書記的個人領導,把村委會作為村黨支部的一個部門,對村委會的工作大加干預和包攬,從而使村民自治成了黨員自治、黨支部自治、支部書記個人自治,支部書記成了為所欲為、不受監督的“土皇帝”。有的村委會產生后,其成員以為自己是多數人選舉產生的,有群眾基礎,不把黨支部放在眼里,重大事情不向黨支部請示報告,有的村委會主任喜歡自己說了算,漸漸背離了村民自治,把村民自治搞成了村委會自治。
(四)一些民選的干部決策不民主、辦事不公開。村民自治規定的“四個民主”,只實現了民主選舉一個民主,其余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還存在不到位、走過場、流于形式現象。二是有的村務公開“重形式、輕內容”,水分較大,隨意性較大。三是有的村務公開內容不規范,村民關心的想知道的沒有公開,尤其是財務公開方面,只公開大項,不公布細目,群眾看不明白。四是有的村務公開時間拖得太久,甚至一年只公開一次。
(五)規章制度不完備、不落實。《村民委員會組織法》雖然為村民自治制訂了法規,但是可操作的細則還待完善:一是作為民主自治重要組織形式的村民代表會議、村民會議制度還未建立或很不規范;與推動民主法制密切相關的自治章程普遍未有制訂,“自治”形同虛設;村務公開和上墻的制度及村規民約多數是幾年前訂立的,未作相應修改。二是還沒有制訂發展、減輕農民負擔、壯大集體經濟及精神文明建設的規劃和計劃。三是村級財務制度、村民參與民主監督、村委會加強自身建設等尚無章法,缺乏制約機制,或者制度已經寫在紙上,落實乏力。
村民自治是我國全社會參與人數最多,規模最大的群眾自治和基層直接民主運動。只有發揚我黨群眾路線這一“傳家寶”才能破解目前村民自治中的難題。
(一)相信群眾,提高思想認識,加強對村民自治的指導。各級領導干部必須相信群眾依靠群眾。要摒棄“權大于法”的思想,提高依法治村的自覺性。宣傳工作要到位。要繼續深入宣傳《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等法律法規,使村民自治的政策、法律、法規深入人心,達到家喻戶曉,人人皆知,提高農村干部群眾對基層民主政治建設重要性的認識,明白自己在村民自治中的主人翁地位,樹立當家做主的責任感,逐步肅清頭腦中人治思想的殘余影響。要讓村民清楚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監督、民主管理的內容、要求和重要意義,使村民成為監督村民自治工作是否依法進行的直接當事人。
(二)依靠群眾,引進機制,優化村干部隊伍結構。一方面要摒棄宗族觀點和門戶之爭。對在村民自治中涌現出的本土優秀人才和在外地務工回歸的村民精英,只要他德才兼備,就要不拘一格的提拔任用,讓他們成為農村發展致富的帶頭人;另一方面,要繼續推進大學生村官制度,這不僅是提供大學生一個鍛煉的機會,而且也是現階段使得農村干部年輕化、知識化的主要可行手段。選拔優秀大學生到農村擔任村官,打破了人才的城鄉壁壘,有效地推動了人才資源向農村的流動,彌補了一些村干部年齡偏大、文化偏低、觀念陳舊的缺陷,為農村基層干部隊伍增添了新鮮血液,注入了新的生機和活力,促進了農村人才的合理配置和流動,為村民自治的實施提供了人才上的保證。
(三)為村民服務,強化“兩委”共同意識,形成全力。不管是村黨支部和村委會,只是分工不同,目標是一致的,都是要為村民服務。一方面把群眾監督機制引進了支部選舉,群眾對支部成員有了發言權,把支部建立在群眾信任的基礎上,使群眾從感情上貼近了支部,增加了對支部的信任和支持;另一方面,把一大批年輕有為、群眾威信高的黨員充實到支部班子,既有黨員的支持,又有民意的撐腰,可以提高支部的威望,增強戰斗力。同時必須明確:村務大事,尤其是涉及村民切身利益的事項,既不是由黨支部說了算,也不是由村委會說了算,更不是少數幾個村干部說了算,而是由村民群眾說了算。這條原則明確了,并有必要的程序作保證,村支部書記和村委會主任就不會爭大小、比高低了,也就不存在“一把手”、“二把手”的問題了。
(四)建章立制,納入制度化、規范化的軌道。一是建立健全村民自治的系列章法,如村委會、村民會議、村民代表大會及程序;干部述職評議、財務、村務公開,民主監督等制度;二是支部要制訂“支持和保障”民主自治的規章制度。三是兩委要統籌制訂發展經濟、增加農民收入及兩個文明建設規劃和計劃,要壯大集體經濟,做到有“人管事,有錢辦事,有章理事”。四是鄉鎮、縣市也要制訂相應的制度及實施細則,但不可以過多過濫過繁瑣,以免束縛農民的手腳,并要好督促落實,搞好調查研究,發現問題及時解決。村民自治必須堅持黨的群眾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