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建鋒
關建詞:民族圖案 展覽設計 宣傳 傳承及保護
民族圖案來源于生活、信仰等,也是延續和傳承一個民族歷史的符號。任何民族都有其獨特的圖案,花草樹木、鳥獸魚蟲、日月星辰……它們靈動直觀而抽象。
紅河州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其民族圖案豐富多彩,有反映宗教信仰的哈尼族魚紋圖案、彝族火紋圖案、苗族創世始祖蝴蝶圖案等,也有反映生活的哈尼族幾何圖案、植物圖案和瑤族青山起伏紋樣等。這些圖案結構復雜、種類繁多、造型優美,直觀地體現了少數民族對大自然、對祖宗神靈的敬仰和崇拜,同時也展現出了少數民族獨特的審美意識,是集裝飾與精神寓意為一體的雙重表達。如以耕種梯田而著稱于世的哈尼族,其服飾圖案及佩飾處處體現著以梯田農耕文化為核心、以自然為主的文化信仰。三角紋、菱形紋、八角花、回字紋等幾何圖案是生活環境的反映,魚、鳥、蛙、蟹等動物圖案是宗教信仰的表現,而日月星辰圖案是對自然現象的解讀。對圖騰崇拜及其強烈的彝族,火焰紋、虎形紋、龍形紋等圖案的應用無不反映出彝族人對自己民族圖騰的信仰和崇拜。虎被彝族先民敬奉為原始圖騰,是他們心中最靈驗最崇高的神,成為吉祥與幸福的象征。在一些彝族人家中的神龕上供奉虎形祖靈、大門上掛著虎形辟邪、墻壁上掛著虎圖騰壁掛、在村寨路口設有形狀像虎的石虎神等。再如沒有文字卻用刺繡記錄歷史的苗族,百褶裙上縱橫交錯的線條象征山川、菱形花紋表示五谷,八角花、蕨菜花記錄祖先遷徙時的所見之景等。其實,無論哪個民族的何種圖案都融入了他們的智慧,寄語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民族博物館是展示、宣傳民族文化遺產最好的平臺,不同地區的少數民族有不同的文化特色。紅河州博物館在展覽設計中除基本陳列方式外,還從審美角度、結構藝術、宣傳目的等方面進行分析,加入了不同元素的民族圖案來進行裝飾,營造出一個讓觀眾更好地了解紅河民族文化的空間環境,使民族自治州博物館的主題性得到更好地突顯,從而讓紅河州的民族文化得以更好地宣傳、保護及傳承。
民族圖案本身就是少數民族對事物的藝術再造,它既是事物的客觀反映,也是自然的真實再現。無論從色彩、形狀還是從藝術效果來看都有著獨特的美感,將這些美的圖案與承載厚重歷史的博物館相結合,以突出展品為主、裝飾為輔的原則進行設計可以增添視角審美的享受。紅河州博物館民族展廳主要展示的是紅河州10個世居少數民族服飾、生產生活用具、樂器等,展品多、色彩豐富,如采用花哨的圖案會顯得更加凌亂,因此紅河州博物館民族展廳以深藍色、黑色等冷色調為背景基色,采用如同白云飄逸般的純白色哈尼梯田線條圖案為主線設計,讓具象的服飾與抽象的梯田風光唯美結合,襯托出絢麗多彩的服飾,讓觀眾產生更加強烈的視覺沖擊。
環行走廊是紅河州博物館的一大特色,人性化的設計讓觀眾無障礙地進入三樓展廳。然而,通透的采光加以通道式的環形展線,根本無法進行文物展品的陳列,為了不使觀眾在參觀途中產生乏意,紅河州博物館沿走廊展示了反映紅河州人文地理、民風民俗、名勝古跡的攝影佳作。右邊約12米高的墻面如再用圖片形式展示,會將整個環形走廊廳顯得沒有變化和結構性。因此,博物館將10個世居民族最具代表性的圖案以浮雕的形式、統一的顏色進行呈現,將其設計成一面展示民族特色的巨型景觀墻。這些圖案多取材于當地巖畫、古籍、銀飾、服飾等。統一的色調、不同的圖案,給人以莊重、大方之感,與左邊的圖片展形成鮮明的對比,也讓觀眾在正式進入民族展廳深入了解前對紅河州少數民族特點形成初步的認識和了解。
民族自治州博物館是民族文化聚集地,也是人們對民族文化探求的場地。宣傳和展示民族文化不僅需要依靠展品陳列、講解員解說、語音導覽以及文字介紹等方式,也可通過將民族特色文化以圖案、符號等方式與現代博物館展覽設計融合呈現。紅河州博物館在序廳里設計了一組雕塑群,圖騰柱立于中間,柱上雕刻哈尼族的神鳥白鷴鳥和彝族崇拜的圖騰龍、虎等民族圖騰圖案,象征哈尼族、彝族是紅河的主體民族。十片石榴花瓣造型環繞圖騰柱,代表十個世居民族緊密團結。下方銀色圓形浮雕造型取材于哈尼族動物圖案銀飾胸牌,周邊通透的櫻花花瓣緊緊環繞著浮雕柱,其中匯聚了紅河州少數民族服飾中的精美刺繡圖案。雕塑群整體設計都是取材于紅河州各民族圖案元素,色彩鮮艷,造型獨特,引人注意,讓觀眾在一進入展廳便產生想要了解這些豐富圖案文化內涵的興趣。因此,將民族圖案創意展示,能夠有效提升觀眾對民族文化的了解,從而增強對民族文化的宣傳效果。
民族地區的博物館展覽設計應緊緊圍繞保護和傳承本地區民族文化內涵和表現民族文化元素這一主題,通過藝術手段運用一些具有代表意義的民族圖案,賦予它們新的“生命力”,形象地展示出各民族的歷史、信仰、人文等,在利于大眾對民族文化的認知的同時,以達到保護及傳承的目的。紅河州元陽一帶的哈尼族婦女喜在胸前佩戴一枚“水族”銀飾牌,銀飾胸牌呈圓形狀,中心有凸起的乳狀,四周鐫刻著魚、青蛙、鳥、螃蟹等水族動物圖案,是哈尼族創世神話的主體,也被稱為“生命起源圖”,與哈尼族梯田農耕文化有著緊密的聯系。紅河州博物館外觀建筑的玻璃幕墻上有一個十分顯眼的圖標,就是運用了上述銀飾胸牌圖案元素設計的館標。圖標以“紅河”漢語拼音的第一個大寫字母“H”為基本形,以紅河水的紅色為基調,使標志具有較強的地域特點,中間主體圖案正是哈尼族“水族”銀飾牌,整體象征著紅河州源遠流長的民族文化和豐富的民族文物。設計者巧妙運用字母“H”的藝術變形,更似紅河州各族崇拜的牛頭圖案,體現出濃郁的地方民族特點,同時又形似兩只用心呵護“文物”的手,寓意著紅河州文物工作者及全社會對歷史和民族文化保護、傳承的一種責任感和使命感。“水族”銀飾牌是哈尼族民族起源的歷史符號,是哈尼人對生命延續的祈求,而今,它被用作紅河州博物館館標,又被賦予了肩負傳承及保護民族文化的新的意義。
精美而又極富內涵的民族圖案運用于民族博物館展覽設計中,不僅是藝術效果的體現,更是民族文化的一種表達和傳遞,促進民族團結、增強民族文化自信,也能夠吸引外來游客認識和了解民族文化,從而達到宣傳效果,弘揚民族精神。當然,如何將民族圖案與博物館更好地有機結合,還需要我們進一步深挖民族圖案背后的意義,在今后的展覽設計中不斷探索和創新,以求呈現更好的藝術效果,達到運用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