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立平
(中共調兵山市委黨校,遼寧 調兵山 112700)
19世紀70年代末,我國開始實行開放的經濟政策,陳舊的思想觀念逐漸被舍棄,取而代之的是全新的經濟理念,各個科學領域開始有效利用分布于經濟學等學科領域的許多特定名詞,例如“私有企業”、“經濟組織”等,而“兩新”組織組建的根本目的就是實現此類專有名詞的有機結合。所謂的“兩新”組織中一個“新”是指非公有制經濟,又被稱為“新經濟組織”,另一個“新”是指社會組織,而前者出現的時間要晚于后者。
所謂“制度文化”,是指在社會不斷發展進步的過程中,人類為了適應不斷變化的社會環境,而建立的規章體系,它是將制度的內涵進一步拓展和豐富,在“兩新”組織的規范體制下,強調利用制度元素實現對組織的行為、基本組織結構以及運作方式的清晰地解釋。一般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層面。
顧名思義,定義一詞可以被解釋為把某事物放置在合適的位置,并且給予恰當的評價,“兩新”組織如果想要實現黨建制度文化的精準定位,就要充分利用制度文化的優勢,即規范作用,以此來保證組織中每位成員能夠得到公證的評價。從另一個重要的層面來看,“兩新”組織在制度文化的建設中存在偏差,主要原因在于沒有將自身完全融入到各類文化的隊伍中,沒有構建以黨建制度文化為樞紐,觀念、物質以及行為文化的有機統一整體。從實際情況來看,沒有實現制度文化的精準定位導致其難以充分發揮對組織內部的規范作用,這已經成為了“兩新”黨建制度文化存在的重大“短板”。有關省市通過調查了解到,在組織內部確實存在成員對制度文化理解不到位、甚至將其他類型文化誤認為制度文的現象,當然,導致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復雜多樣的。同時,也反映出“兩新”組織中制度文化的缺失。
“兩新”組織黨建制度文化結構不健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業主和黨員之間缺乏良好的溝通,二是學習培訓機制不完善,三是文化創新程度不夠。在實際情況中,“兩新”組織的領導人(業主)與組織成員之間通常缺乏有效的溝通渠道,缺乏連接雙方的紐帶,難以充分發揮黨建文化在兩者之間的重要作用。從東莞省日常黨建工作中了解到,黨建工作的主要內容通常是關于怎樣提升組織的業務能力,而很少涉及到制度文化的探討。因此,要完善“兩新”組織黨建制度文化結構,以業主和黨員之間的溝通機制為出發點,建設黨建新格局是十分必要的。如果沒有對黨建文化進行初步的了解和學習,那么黨建文化下設的學習培訓機制也就無從談起,因此,完善學習培訓機制是建立健全黨建制度文化的重要前提,是解決結構設置不完善的關鍵。
“兩新”組織黨建制度文化從類別上看,屬于文化建設,如果此類建設在基本定位、結構設置等方面存在“短板”,那么就難以在短時間內,得到內部人員的認同,也就是說,這種制度文化需要相應的時間才能很好地融合。如果“兩新”組織能夠很好地解決定位不明確、融合時間長等問題,那么黨建制度文化問題的根本性質就會發生改變,即從原來的基本建設問題演化成為延續文化產品的繼承問題。雖然看起來這個問題好像不難解決,但是實際則不然,在文化工作的延續中,“兩新”組織由于非公有制的特征,對黨建制度文化建設往往重視程度不夠,對傳承的黨建制度文化保護力度不夠,也很少在此基礎上實現創新,且更容易偏離正確軌道,難以建立產品展示機制,因此,“兩新”組織存在嚴重的黨建制度文化保護不力問題。
大量的歷史數據表明,制度建設在黨的建設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然而制度文化建設與制度建設雖然相似,但是仍然存在細微的區別。從制度和制度文化與文化之間的關系來看,文化是包容了各類文化的綜合體,其中就包含了制度文化。制度文化作文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一方面源于觀念文化,另一方面成為了物質文化的重要工具。由此觀之,在“兩新”組織黨建制度文化的建設中,要從不同的角度出發:
制度文化的發展方向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兩新”“組織的領導機制。因此,領導機構的機制與效率決定著組織功能的效率。具體體現在:第一,如果想要獲得制度文化建設的巨大成功,那么“兩新”組織就要具備超高的領導能力。只有這樣,組織的領導者才能帶領下級成員有序開展工作,才能更好地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理念。第二,組織是不同成員構成的統一整體,任何一個部分的變動都會引起整體的波動,因而“兩新”組織需要緊緊跟隨領導者的步伐,按照相應的要求來開展和落實所有制度建設工作。第三,在堅持組織領導的基礎上,還要充分利用組織領導的監管作用,也就是管理機制,這是有序開展工作的重要前提。只有在領導機制和組織功能完善的前提下,“兩新”組織的黨建制度文化才能取得良好的發展效果,如果組織領導缺少管理機制,就無法形成黨建制度文化氛圍,更無法形成黨建制度文化傳統,
與普通的社會組織和經濟組織相比,“兩新”組織具有獨特之處,黨建制度文化能夠在“兩新”組織的土壤中茁壯成長,同時也要依賴于對黨建制度文化連續不斷地學習和培訓。首先,要從思想層面出發,在特定的時期對組織內部的成員進行思想教育工作,充分做好文化延續和傳播工作。良好的思想水平不僅僅是我黨穩步發展的基本保障,更重要的是“兩新”組織建設制度文化的精神基礎。其次,從實際情況出發,不斷調整制度文化教育培訓機制,使其更加適合于文化建設的需求,彌補現有制度的不足。總體來看,“兩新”組織在進行制度文化的建設中,主要受到實體經濟發展的約束,這是因為在通常情況下,黨建制度文化的建設機制往往更少的考慮利益問題,這就要求必須充分發揮好學習培訓機制的優勢,切實做好引導內部成員思想方向的工作。最后,僅僅建立完善的制度文化學習培訓教育機制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適應物質文化發展的需要。不僅僅這兩者之間要做到互通有無,同樣,整個黨建制度文化的建設都要與組織文化相融合,才能更好地實現“兩新”組織黨建制度文化的建設工作。
考慮到“兩新”組織的性質,其可以歸屬于基層組織,所以組織內部的日常工作都由內部成員完成,這就要求“兩新”組織必須處理好關系職工利益權利的相關問題,如社會保障、繳納保險費等問題。所以,組織需要注重以下幾點:首先,在固定的時間召開工作會議,有利于制度文化的傳播。實踐表明,“兩新”組織內部成員極有可能在政治思想上搖擺不定,這將會導致利益訴求的匱乏,在制度文化建設同樣需要避免此種現象的發生。通過定期召開相關會議的方式,可以在政治層面將員工引導至正確的軌道。其次,充分發揮網絡媒介的信息傳遞作用,充分了解內部職工的利益訴求。網絡媒介在“兩新”組織制度文化建設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不僅能夠對上級實現良好解構力,而且能夠成為下職員的“傳聲筒”,使領導充分聽員工的心聲和利益訴求。最后,讓組織職工擁有獨立自主的表達權,使職工能夠對黨建工作進行實際評價,推動黨建制度文化建設的良好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