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金葉
(哈爾濱理工大學 高教研究與教學質量評估中心,黑龍江 哈爾濱 150080)
依法治校的推進和不斷完善,為高校師生權益的保障提供了依據,但由于大多高校對于法律方面教育的有所欠缺,導致師生的法律觀念和意識較低。一方面,大多學生對于我國法律及教育法所賦予大學生的權利和義務沒有清晰的認知,對高校法律救濟渠道較為陌生,在遇到問題時,師生慣性選擇找領導、群體性上訪等途徑,難以使用正確的法律途徑維護自身權益。另一方面,當前高校學生缺乏自治意識,多處于被管理者的地位,未能行使高校學生自治權利,與現代大學管理的目標相違背[2]。
高校學生學習權主要包括學習自主權、學習保障權和學習成果享受權三個方面。近年來,由于學生受教育權受到侵害,高校學生狀告學校、學生不負重壓輕生等事件時常發生。隨著高校的擴招,學生數量大幅度提升,而部分高校師資匱乏不能達到與學生數量同等的教學力量,在較高的教學壓力下,教師課堂教學質量大打折扣,導致師生之間關系疏遠、缺乏精神交流、感情淡漠[3]等,對學生的學習效果造成了極大影響,從一定程度上來說也在侵犯著學生的學習權。
與普通公民一樣,高校師生享有人身權和財產權。但是,一些高校教師逐漸以利益為目的[4],將自編、自著的教材、著作等作為上課教材,要求學生購買。其次,有部分學生私自出售教師的課堂筆記,若教師在課堂上明確表示“作品不經同意,不得公之于眾”,而學生出售獲利,這就侵犯了教師的著作權。同時,某些高校的后勤保障部門沒有切實為學生提供后勤服務,還收費高昂。例如,學生繳納熱水費用,后勤部門卻沒有提供熱水;高校盜竊事件時常發生,后勤部門卻無所作為等。
學生在作為學生之前,首先是中國公民,享有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權利,如人身自由、政治權利和自由等。傳統的師生關系所呈現出的是一種“師尊”的不對等關系,以教學中以教師的學術觀點為準。現今,學生為中的教育教學理念雖被提倡,但是在教育管理中,學生依然處于被動的狀態,有的教師為了方便管理和學生安全,限制學生外出從事集體活動的自由、限制學生轉專業的選擇等行為,壓抑了學生獨立思考、進行創新的意愿[5],侵犯了學生作為公民的權利。
當然,權利是與義務相伴相隨的,學生作為公民享有這些權利的同時也必須遵守國家的法律、法規,遵守教育相關的各法律法規,遵守校規校紀,完成規定的學習任務,履行作為公民的義務的同時要履行作為學生的義務。
近年來,我國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十九大報告中重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推進了我國法制建設的快速發展,我國教育規范性文件進一步完善,但還存在觀念落后、內容陳舊、規范內容籠統、可操作性差等問題。因此,還需進一步完善教育立法,修訂現有法規,對高等教育法律關系中的各方的權利義務作出明確的法律界定和運作規范;強化立法程序,及時進行有效的立、改、廢工作,建立完備的高等教育法規體系,使師生之間關系的處理有法可依。
為充分維護高校學生管理的穩定性,完善高校學生法律救濟制度勢在必行。高校要運用好信訪、調解、申訴、仲裁等權益保障機制,為學生搭建申訴平臺[6],必須要加強高校學生維權機制的建立,制定和完善高校學習的教育申訴制度;加強對師生及校內各個工作人員的法律法規和校規校紀的宣傳教育,增強教職工的法律意識,切實貫徹落實依法治校。
制度是保障高校順利運行的基礎,制度的細化和實施對高校的行政管理權能夠加以有效制約和監督。高校的管理,尤其是對學生權利的限制和剝奪都必須建立在維護學生利益的正當目的上,這是建立和維護高校師生和諧關系的核心。為制約權利,高校要依法監督,支持和保障機關行使檢察權和監督權,在依法治校工作中,依照民主與法制精神,加大校務公開力度和范圍。
隨著新技術的迅速發展,數字媒體用途愈發廣泛,高校在管理上也需要與時俱進。一方面,要積極探索新途徑,利用公眾號、微博、校園網、宣傳欄、校園普法講座等進行全面性的普法教育[7],增強師生的法制觀念,從而提升師生對法律的認同。另一方面,堅持公正執法是培育法律意識的重要途徑,當人們權益受到侵害,社會公平正義的體現能充分喚起人們對法律的信仰和敬重。只有師生真正具備法律意識,信仰敬重法律,才能自覺維護法律,遵守法律規定。
在法律原則下,我們要認識到師生關系是一種權利義務相互一致的平等關系,關系主體雙方人格是獨立的。高校師生法律關系作為高校內部多種關系中的重要關系之一,正確認識其關系利于我們把握師生法律關系性質,有效的化解師生矛盾。隨著社會特別是高等教育方面的改革和發展,高等學校師生法律關系還會面臨許多新情況和新挑戰,我們必須要理清師生法律關系的內涵,在繼承教育體制中的優良傳統時,注重強化法律意識,運用相關法律法規的知識,將構建和諧平等的師生法律關系引上一條綠色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