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小玉
(南昌市洪都中學,江西 南昌 330024)
隨著我國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越來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加大了對傳統文化的重視,轉向了對傳統文化的宣傳。除了一些基礎知識,高中語文教材同樣將中華傳統文化的相關內容收入其中,如此既是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弘揚,更是在潛移默化中以優秀文化來對高中生加以熏陶,促使其文化素質的提高。因此,面對新形勢,高中語文教師應明確認識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意義,并以科學、合理的策略融入到學生的語文學習中,以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
文化作為國家發展的軟實力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高中語文課堂中有效地將中國傳統文化融入其中,能夠讓學生充分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提高學生學習傳統文化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不僅如此,更有利于學生對傳統文化的深層次認知,幫助學生培養良好的道德品格,使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熱愛之情愈發強烈,為優秀文化走向世界奠定堅實基礎[1]。
中華傳統文化之所以歷經千年流傳至今,是因為其具備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傳統文化走進高中語文課堂,能夠進一步豐富語文課堂的多樣性,增加語文課堂的新鮮感,在滿足學生不同文化需求的同時,更培養了學生良好的道德品格,促使學生能動地學習傳統文化,主動擔負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使命[2]。
網絡普及,加上經濟全球化,讓國家間的往來日益頻繁,交流也更加密切。文化輸出是一把雙刃劍,既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發展機遇,又給傳統帶來了強烈的沖擊。良好的異地文化能夠同我國傳統文化緊密結合,使其具備現代元素,讓傳統文化富有生命力;而不好的異地文化可能蒙蔽學生的雙眼,導致學生不能形成正確的文化觀念,喪失學習傳統文化的熱情。因此,高中語文課堂的傳統文化教育能夠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文化選擇方式,讓不良外來文化沒有立足之地[3]。
高中語文教材蘊含了豐富的傳統文化知識,極具代表性和權威性。因此,高中語文教師應強化對語文教材的重視和掌握,深入挖掘其中蘊含的傳統文化元素,借助多媒體等現代教學手段,在語文教學中進行優秀文化的科學展示,強化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積累,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對此,在語文教學活動中,教師應加大對包含傳統文化內容古詩文的關注,古詩文的中心內容可以圍繞道德、習俗、建筑等不同類別,來滿足學生的多樣化學習需求。在授課時,教師可以結合作品的創作背景和作者意圖加以闡述,實現學生對作品的全面認識,達到弘揚傳統文化的教學目標。比如,在學習《師說》時,教師可以引入作者的寫作背景,以此為切入點,再進行文章的講解,讓學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引導學生培養尊師重道的品德,進而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3]。
高中語文教學不僅僅局限于課堂內,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進行傳統文化教學的課外延伸,引導學生在課外活動中感受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在不斷接觸中拉近二者距離,使學生對傳統文化不再陌生。教師可以帶領學生組織開展以弘揚傳統文化為主題的知識競賽,比如成語接龍、古詩默寫等,同時,還可以進行傳統文化的經典再現來引導學生學習傳統文化,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在學習《林黛玉進賈府》時,教師可以安排學生飾演不同的角色,采取邊表演表朗讀的教學方式,營造輕松的學習氛圍,讓學生積極融入課堂中。授課結束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紅樓夢》課后閱讀,讓學生自主接受傳統文化的熏陶。此外,教師可以搭建學生與傳統文化間的橋梁,以傳統節日為載體,積極鼓勵學生參加傳統文化實踐活動。比如,在端午節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搜集節日的傳統習俗和屈原的生平事跡,在課堂上劃分小組,讓學生自主展開討論。教師還可以在課下帶領學生包粽子、觀看賽龍舟視頻,加強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親身體驗,增強學生對中華優秀文化的歸屬感和認同感[4]。
一方面,教師可以指導學生自行閱讀經典文化作品,包括名著、古詩詞等,同時教師需注重傳統文化和教育活動的結合,在課堂開始時前安排學生將自己最近閱讀或背誦的美文推薦給大家,教師可以幫助學生進行內容的設計,促進學生加深對經典的理解。另一方面,教師可以構建班級圖書角,鼓勵學生捐贈經典書籍,實現文化共享,使學生從經典的整體閱讀中思考其蘊含的文化內容,或傳達的中心思想。長此以往,學生便能在傳統文化的感染中形成良好的文化底蘊,自身的文化素養也可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提升[5]。
實現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提升我國文化軟實力,是中國人的義務;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每個人都責無旁貸。教育中傳統文化的發展將更長遠、更穩健,因此高中語文教師應在教學中不斷探索傳統文化的滲透方式,創新文化融入課堂新途徑,引導學生文化自尊、文化自信,盡其本分,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代代傳承,為中國文明大國的建設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