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振楠
(鄭州工商學院,河南 鄭州 451400)
高校國家助學金由中央和地方政府共同出資設立,用于資助全日制普通本專科在校生中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主要用于資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生活費用開支,平均資助標準為每生每年3000元。
自2007年7月我國高校貧困生資助體系建立以來,國家財政投入大量資金,對貧困學生進行資助,幫助數以萬計的大學生順利完成學業。但是,在高校助學金工作中也存在一些問題,需要研究加以解決。
在貧困生認定工作中,現行的辦法分為宣傳動員、班級民主評議、系部認定審核等三個階段。在宣傳動員中,由學生自愿提交貧困生認定申請,并如實提交《高等學校學生及家庭情況調查表》(或貧困證明)和《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申請表》。
首先貧困生由于家庭條件的原因,在大學生活中面臨著更大的壓力,而且容易產生自卑的心理,在與人交往上也存在內向、緊張、焦慮的問題。其次由于家庭貧困,這部分學生往往承受著更大的家庭期望,希望通過學習改變家庭命運,在學習上遇到困難時,學生不由產生嚴重的內疚感,造成較大的心理壓力。也有部分學生把貧困看做恥辱,不愿意與別人溝通,更不愿意讓他人了解自己的家庭情況,給自己帶來無形的壓力。
一方面是學生相關貧困信息難以查證。現今貧困生認定需要加蓋公章的《高等學校學生及家庭情況調查表》或提供由村委會、鄉鎮政府、縣民政部門出具貧困證明,而大部分民政部門在審批時都沒有經過嚴格的核實,甚至家庭收入、支出情況、接待情況等項目都是學生自己填寫,民政部門只是蓋一個章。另一方面有部分學生家庭并不貧窮,只是生活較為節儉,在評選過程中就會出現“表面貧困”的現象,而助學金評選后經常有同學評論“某某同學家里其實一點也不貧困,整天在老師面前裝窮,早知道我也交申請了,我比他貧困多了”。
每年國家投入大量資金在貧困生資助方面,為的是幫助家庭困難的學生完成學業,可是不少家庭并非貧困的學生卻在想方設法爭奪這塊“蛋糕”,導致了一系列不良后果。這些學生偽造貧困證明,評選前請客送禮,拉關系拉票。有些地方政府不負責任,根本不問事實隨意簽發貧困證明。當學生去當地部門開貧困證明時,大多數當地部門都會根據學生需求開證明,因為這種證明政府不需要承擔任何風險,蓋了章就能幫助貧困學生,這是“積德行善”的事,何樂而不為呢?
助學金顧名思義是幫助家庭貧困的學生完成學業,其重點是學習,而如今涉世之初的大學生趨于功利化,部分學生更喜歡索取而不是付出,感恩觀念淡薄。貧困生比其他學生面臨著更大的壓力,在這種壓力之下,有的貧困生認為社會和國家對他們不公,當國家大力資助貧困生時,有的學生就認為這是理所當然。
發揮高校輔導員的思想政治工作水平,在思想上解決學生弄虛作假的問題。誠信教育是高校思想教育重要的組成部分,高校輔導員應努力創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通過豐富的教育形式,倡導大學生誠信考試,誠信評比,把助學金給切實貧困真實需要的同學。
建立學生誠信檔案,發揮學生誠信系統的作用。高校應建立學生誠信檔案,對學生考試作弊、學術剽竊、偷盜、騙取獎助貸等行為如實記載,并一并放入學生檔案。高校應通過誠信單反,對大學生的日常行為進行約束,每學年就誠信問題進行考核,并將考核結果與學生評優評先掛鉤。
1.學生生源地民政部門應嚴把出口關,建立責任追查制度。目前助學金評定第一步是由生源地民政部門出具貧困證明或《高等學校學生及家庭情況調查表》,民政部門應嚴把出口關,嚴格調查貧困生申請人的家庭情況,負責任的進行簽字蓋章,對弄虛作假,或工作中出現瀆職的責任人進行追究。
2.高校應建立完善的調查制度。對于提出申請的學生,隨機進行調查,其調查可以通過發函、電話聯系等方式與申請人生源地民政部門、畢業高中取得聯系,通過廣泛調查了解學生家庭情況,切實保證貧困生利益,保證助學金用到“刀刃”上。
3.與學校勤工儉學相結合。助學金的接受群體不僅僅是家庭困難的學生,更應該是因家庭貧困而努力學習努力改變現狀的學生。在助學金評定過程中,應參考學校勤工儉學崗位名單,并結合我院多次參加社會實踐學生名單,依次來完善獎學金評定標準。
1.在助學金評定的宣傳動員階段,應開展大學生誠信教育。正如上文提出的問題,助學金申請過程中出現大量的弄虛作假情況,在宣傳動員階段,應努力提高大學誠信教育,給學生灌輸誠信觀念,通過各種活動,幫助大學生意識到誠信的重要性,將助學金留個最需要的同學。
2.在評定過程中開展自強教育。助學金評定階段,進行必要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培養學生自力更生的精神。要告訴學生自己的人生需要通過自己的努力去獲得,而不是等待別人的施舍。
3.在獎學金發放階段,開展感恩教育。通過班會、志愿活動等方式,鼓勵學生學會感恩,學會回報社會。
綜上所述,助學金作為國家社會對家庭困難學生的幫助,幫助千萬學子完成學業,學生資助工作者應努力提高助學金申請、評定過要真正使這一項惠及千萬家庭的政策落到實處,使更多真正貧困的學生得到國家的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