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婷婷 燕居偉
(東營職業學院,山東 東營 257091)
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技術的本質是利用仿真軟件來模擬待建或改建工程的所有信息,包含了結構幾何形狀,構件的材料,價格,施工進度等與項目有關的各種工程信息,模型信息涵蓋項目整個生命周期。BIM技術的應用使得建筑設計得到進一步的優化,提高了建筑工程的集成化程度[1]。
2016 年 8 月我國發布《2016—2020 年建筑業信息化發展綱要》[2]中明確指出,要在“十三五”時期,全面提高建筑業信息化水平,著力增強BIM等信息技術集成應用能力。BIM技術在我國得到了大力推廣,但BIM技術人員十分匱乏[3]。《中國建設行業施工BIM應用分析報告(2017)》[4]中指出,高達63.3%的企業認為面臨的共同問題是缺乏BIM人才。
BIM技術引進較晚,發展還未形成系統,高職院校的BIM技術教師相對較少,大部分的教師沒有接觸過BIM實際項目。BIM技術專業性較強,在全過程生命周期設計中,需要各個專業的設計人員進行配合施工,在教學中,僅靠某一個專業教師無法做到對BIM技術進行全面的講解。
建筑類高職院校是以就業為導向進行人才培養的,目前,很多高校已經開設BIM課程,但僅作為選修課或者公開講座的形式進行BIM普及。企業招收學生后在實際項目的建設中過渡依賴軟件公司的指導。BIM教學的現狀與企業需求的BIM技術應用人員并不吻合。本校教師通過多家本地企業的調研,充分挖掘企業需求,尋找高職學生人才培養與企業就業的銜接,對本校BIM課程開設進行了探索與實踐。
通過企業調研及學校參觀,高職建筑學生主要關鍵崗位為建筑工程施工、造價算量、工程管理這三個方面。我校根據建筑行業的關鍵崗位能力需求,重新調整人才培養方案,完善試點班人才培養方案,對2018級各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進行修改與補充,制定2019級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并開設相關課程。
2018級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全面加入了裝配式建筑課程和建筑信息模型(BIM)技術應用課程。教學過程顯示,BIM技術課程應作為專業基礎課程,對建筑工程施工專業的學生來說,必備的先修課程是土木工程制圖、房屋建筑學、平法識圖與鋼筋計算等專業基礎課程。在實踐環節中增設BIM綜合實訓,進行學校實際項目的建模練習,將平日所學進行實際應用。
好的教學氛圍需要足夠的師資力量。我校組織專業教師參加中國建設教育協會人才評價中心組織的教師培訓,從專任教師中培養10名以上BIM技術應用教學人員,建立專任教師和企業兼職教師相結合的雙師型教學創新團隊,成立跨專業建筑信息模型(BIM)技術應用教研室。目前我院有9名教師考取工信部教育與考試中心的建筑信息模型(BIM)技術應用等級證書并擔任教學及培訓任務。成立BIM工作小組,通過教學經驗的交流和探討,提高教學質量。
BIM教學工作的開展不僅需要師資力量,還需要硬件設施的支持。學院建有建筑信息模型(BIM)技術應用實訓室2個,有臺式計算機100余臺,裝有建筑信息模型(BIM)技術應用軟件。通過多方工程交流,逐步建立實訓中心及BIM人才培養基地。
2019年4月,人社部等部門正式向社會發布了建筑信息模型技術員等13個新增職業信息[4]。同月教育部等四部門印發通知[5],啟動“學歷證書+若干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簡稱1+X證書)制度試點工作。我院積極申請試點,組織試點學生學習培訓考證。制定教學培訓計劃,以我校即將建設的建工實訓中心為實體項目,組織試點學生學習建筑信息模型(BIM)技術,參加建筑信息模型(BIM)職業技能初級證書考試。
積極與企業聯系,按企業需求及學校教育教學計劃開展校企合作訂單模式,建立實踐教學基地,推動教學發展。與山東華濱建工有限公司、山東融建優格建筑科技有限公司東營分公司深化校企合作關系,在兩個公司建立東營職業學院建筑信息模型(BIM)技術應用實踐教學基地。與杭蕭鋼構、華濱集團及凱澤集團等公司簽訂了培養協議,承擔建筑信息模型(BIM)設計任務。聘請企業專家進行BIM講解,學生通過實踐環節深入實際項目,使企業與學生之間形成師徒鏈,為企業輸送人才的同時,學生能夠更好更高效的就業。
成立BIM應用社團,定期舉辦社團培訓,培養學生的建筑產業現代化知識和捕捉現代建筑技術信息的能力,提高學生自我學習BIM知識和軟件的興趣及能力。通過社團學習,學生可以承擔對外基礎建模的任務,近三年來,學生多次參加中國建設協會主辦的全國高等院校建筑信息模型(BIM)應用技能大賽等與建筑信息模型(BIM)技術應用有關的比賽,獲得了不錯的成績。
2016年以來,東營職業學院建筑與環境工程學院積極探索BIM發展途徑,成立BIM實訓室、進行課程建設、設置BIM綜合實訓,逐步探索BIM校企合作方式。通過多方努力和探索,為建筑產業現代化培養大批的具有建筑信息模型(BIM)技術應用能力的、獲得建筑信息模型(BIM)職業技能中級證書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