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洪濤
(扶溝縣第二高級中學,河南 扶溝 461300)
傳統的教育是以教師的講解為主,注重的是教師的傳授,而忽視了學生的主動性和自主性。在教育理念的不斷更新進步下,我們一直在努力尋求新的課堂模式,從而使課堂教學變得更加的高效。
“生本教育”是郭思樂教授創立的一種教育思想和教學方式。它是一種方式,更是一種理念。它是以學生為主的教育方式。它把師生關系處理得融洽、和諧,教育效果十分顯著。在“生本教育”理念的指導下,根據我校的實際,我們建立了適合我們自己的以“自主、合作、探究”為核心的教育教學模式,內容主要包括:目標導學、自主學習、互助探究、交流展示、點評拓展、總結反饋。在這樣的教學模式指導下的語文教學體驗中,筆者有以下幾個發現。
“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模式是在生本教育理念指導下的創新型教學模式。該模式主要突出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以問題的提出為依據,以學生的解答闡述為形式的教學模式。從發展的角度觀察促成學生的成長的過程是語文教學過程中一直關注的問題。學生對語文的學習,功夫在平時,成效在長遠。而“自主·合作·探究”教學模式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在學習過程中,學生自主學習、主動學習,主觀能動性得到充分發揮。教師引導學生有目的的、積極思考、發現問題,充分引導學生發揮學習過程中獨特的主體地位和自主精神。
例如,在《荷塘月色》授課過程中,在賞析了課文的內容之后,讓同學們說說自己喜歡的語句,并說明理由。這樣設問,并給學生以充足的思考時間,通過合作探究的形式,讓學生彼此合作交流,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合作意識,并以展示的形式訓練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和歸納總結能力。當然,學生對美的獲得,是在系列體驗中不斷強化而逐漸醒目的。對于清華園中的普普通通的池塘,我們感受到美的是通過抽象的優美文字間接體驗的,如果想將之化為學生內在的審美意識,還需要調動學生的積極的想象力。這一過程是量變的過程,是可以通過學習習得的過程,也是經過“自主·合作·探究”的過程可以獲得審美能力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方式。
“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模式還可以建構學生的心智促成語言習得。高中語文的學習是在義務教育的學習基礎上的進一步深化學習,是語言學習提高的關鍵時期。在高中語文學習過程中,古詩文的分量可以說是占有半壁江山。所以,吸取傳統語言精華,學習優秀祖國文化是高中語文學習的重要內容。古詩文的學習是學生在語言學習過程中必須面對的“火焰山”,是難啃的“硬骨頭”。語言的習得除了傳統的識記還要整合學生本人知識結構和接受能力,在“總結-發現-提高”的過程中不斷豐富發展。而“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模式則為學生的語言構建與創新提供了較好的平臺。在古詩文學習過程中,自主學習環節不僅可以督促學生完成字詞的積累,而且還能培養學生獨立思考,深入鉆研發現問題的能力。在學習古人的語言精華、文化精華方面,任何的解讀都比不上讓學生和古人的原著進行面對面的理解與交流。在充分自主學習之后,教師針對學生反饋的問題有針對性地解答,這樣不僅能夠提高古詩文的學習效率,而且還能有針對性的答疑解惑。
對話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形式。對話不僅僅是教師和學生的對話,還包括學生和學生之間,學生和學習的文本之間,教師和文本之間等多方面的對話。傳統來講,語文教學中的對話主要是教師講,學生學。對話的主要方面是教師一面,而學生方面大部分都是在被動的接受一面。而新的教育理念要求我們要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語文教學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幫助學生構建自我的一個過程。這一構建集中體現在學生的閱讀與寫作中,需要我們加強學生個性化的閱讀學習體驗,鼓勵學生獨特的語言情感表達。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模式中,對話的形式經常使用到。面對很多討論的問題,教師關注的重要點不是答案,而是學生在解決問題的整個過程。無論是自主學習過程中的獨白式的自我對話,還是合作探究過程中的學生互動的對話形式,都旨在尋求學生個體對于語言的敏感點、習得點。在日常的點滴的對話訓練中提高學生的思維發展能力和溝通交流能力。如在辯論的學習活動中,學生對辯論的知識獲得從老師的講授那里得來的是有限的,但是在與學生的互動辯論中確是受益匪淺的。在對話的實踐中尋求辯論的知識,對辯論的方法規律進行回顧整理,經過老師的恰當點評、補充或指正,這樣,目標的達成以及能力的習得效果都是非常不錯的。
綜上所述,生本模式下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模式,不僅為學生生命主體灌注豐富學習體驗,而且還能建構心智促成語言習得,并在對話中提高學生的溝通交流能力。所以說六三教學形式在關注知識被學生吸收的同時,也關注學生的既有知識被點燃喚醒。這樣,在流動的變化的語言實踐中獲取知識,練就語言習得,提高語文素養就指日可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