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繼林
(身份證號:1401111972****0039)
園林綠化作為城市基礎建設,主要作用有:
城市園林綠化通過人工重建生態系統和模擬自然的設計手段,不僅對城市原有自然環境進行合理維護,更對自然環境再創造,使園林植被這種能夠塑造自然空間的資源在城市人工環境中合理再生、擴大積蓄和持續利用。
園林植物綜合功能是城市生態系統中其它生態因子所不能替代的,如通過其生理活動的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產生的生態效益;通過植物景觀創造的良好城市環境和為人們提供游憩空間的社會效益;創造減災條件(如火災)和提供避災場(如地震)產生的城市安全效益;改善城市投資環境和促進 旅游 發展派生的經濟效益等。
城郊風景區和自然保護區的自然生境,以及人工建造的接近自然生境的園林綠地,可為植物、動物、鳥類、微生物等提供適生的棲息地,為生物多樣性創造有利條件。
很多園林綠化施工企業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在施工之前往往沒有聘請專業的設計機構,所設計的施工方案缺乏科學性和合理性,加上施工方與設計方往往缺乏溝通,所設計的景觀思維和整體效果具有較強的隨意性,導致工程監理人員無法進行有效的監理,從而出現這樣或那樣的設計變更,導致資源的浪費。
園藝植物大都對生存環境具有一定的特點。若氣候特點難以與生存需求相融合,就與植物的生長規律相違背,影響植物的生長。但是一些施工企業在園林綠化施工中,為了追求施工的個性化和景觀效果而忽略了植物生長的規律和生活習性,導致大量園藝植物長勢不旺甚至死亡現象的出現,不僅浪費了資源,而且影響了景觀效果,降低了企業的社會價值。
目前,我國具有正規資質和長期從事園林綠化施工的企業還比較少,甚至有的主要是臨時組建和短期合作,因而施工人員的專業技術水平較低,這樣就施工技術管理難度較大,影響施工技術水平的提升。
很多施工企業只注重施工過程的技術管理,而忽視了植物的后期養護管理,例如本應支撐不支撐或支撐不及時不合理,難以起到支撐作用,導致植物傾斜甚至倒伏,從而極大的降低了植物的成活率;又如中耕除雜不及時,使得雜草叢生,從而增加養護本等等。
1.圖紙會審
施工單位應對圖紙會審工作給予充分重視,在接到設計圖紙后,聯合綠化、土建與水電各方工程師對圖紙進行嚴格審核,對其中存在的問題予以探尋,同時和設計單位與甲方展開積極溝通。
另外,施工單位應對施工放線和標高控制工作加強重視,在施工放線和標高控制時現場至少應有 2 名技術人員,1 名負責放線,1 名負責復核。
2.場地清理
凡是有礙于工程施工的或影響工程穩定的地面物如建筑垃圾、雜草、死樹等撤底清除。然后讓土方工程前期整理地形時要有一定的坡度,路面及廣場完工后保證不小于 0.3%的坡度,以保證后期工作及完工后排水暢通。
1.植物配置技術
植物配置必須考慮植物種類組合構圖、色彩季相、園林意境,以及園林植物與其他園林要素如山石、水體、建筑等之間的相互搭配,其主要技術包括:
(1)了解立地條件和植物特性(氣候特征、土壤理化性狀、光照強度、濕度等;植株高度、綠色期、開花期、花色、適應性等),遵循適地適植物原則。主要途徑有改植物適地和改地適植物。
(2)根據綠地不同性質和功能選擇植物,合理配置。
(3)高度搭配要適當
上層喬、灌木分枝點較高,種類較少時,下層地被植物可適當高一些;種植區面積較小時,要選擇較為低矮的種類;花壇邊緣選擇一些更為低矮或蔓生種類,會更加襯托出花的艷麗。
(4)色彩搭配要協調
植物搭配要注意色彩的變化和對比,具有豐富季相變化。如落葉樹下可選一些常綠植物,如麥冬、蔥蘭、沿階草等。
2.植物造景技術
城市園林綠化中,植物直接關系到綠化質量和美化水平。植物造景是構建園林綠地的基本手段,是運用喬木、灌木、藤本、草本植物等素材,通過 藝術 手法,充分發揮植物的形體、線條、質感、色彩等 自然 美來創作自然植物群落景觀。植物造景不僅要掌握各種植物的觀賞特性(觀花、觀葉、觀果等)、生理生態習性(如植物對光、水分、大氣、土壤等要求)、植物合理配置(如植物種間關系、種群密度、配置方式、樹種搭配、年齡結構等),還要注意藝術手法,進行合理的布局和設景,使植物充分發揮其表現時空、創造景觀、分割空間、改造地形、襯托景物、創作意境等功能。
3.培育管理技術
綠地科學地培育管理能夠減少病蟲害,改善環境條件,保證綠地植物健康生長,達到城市綠地規劃設計的初衷。健康良好的城市綠地標準是:
(1)植物枝繁葉茂,生長健壯,無病蟲害。
(2)樹形豐滿美觀,人、畜、機械與車輛對植物損壞極少。
(3)高大喬木不與架空線發生干擾,分枝較高,無阻擋車輛、碰傷人頭、妨礙司機視線現象。
(4)保持植物周圍土壤疏松通氣,植物基部無污染物。
在園林施工過程中,施工隊伍因多由農民組成,在苗木栽植技術上較為欠缺,甚至有部分施工人員不聽從管理人員指導,對苗木成活率造成嚴重影響。在實際施工中,應對施工人員加強培訓,促使其施工技術與施工水平不斷提高,并嚴格落實崗位責任制,促使施工人員責任心得以強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