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媛 胡昊宇 趙文軒
(大連東軟信息學院,遼寧 大連 116033)
剛剛結束的十九大,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會后,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李斌主任強調,要解決“病有所醫”的硬骨頭,主要還是要解決在當今社會主要矛盾轉變之后,人民群眾對于醫療衛生健康的新需求和我們目前醫療服務供給的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的問題。
我國的醫療健康行業一直存在著醫療衛生資源總量相對不足、質量不夠高、資源分布結構不合理、衛生服務體系碎片化等方面的問題,導致看病難、看病貴問題的發生。而互聯網、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智能終端等現代技術,代表了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動力,為醫療健康行業變革和突破提供了很好的工具和手段。
首先定一個小目標:讓醫療服務更貼近老百姓;要讓老百姓享受高質量的醫療服務,推進信息醫療是非常重要的,國家政策方向很清晰,推進衛生醫療體制改革。其中,分級診療制度站在老百姓的角度就是連續性的服務,站在醫療提供者的角度,是通過分級診療制度使服務更貼近百姓。分級診療制度就是要按照疾病的輕、重、緩、急及治療的難易程度進行分級,不同級別的醫療機構承擔不同疾病的治療,實現基層首診、雙向轉診、急慢分治和上下聯動。建立分級診療制度,是合理配置醫療資源、促進基本醫療衛生服務均等化的重要舉措,是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建立中國特色基本醫療衛生制度的重要內容,對于促進醫藥衛生事業長遠健康發展、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保障和改善民生具有重要意義。人工智能在醫療行業的應用已成必然趨勢。
其次,中國的醫療衛生行業已經步入“新常態”。新常態下,人工智能異軍突起,醫療AI風生水起,傳統醫醫、醫患關系也正被重構和定義。毫無疑問,以開放合作的姿態把互聯網平臺的連接能力做到更深層面,深入連接到深層次需求的服務中,打造全新的“人工智能+生態醫院”將成為傳統醫療服務轉型升級的重要途徑。
國家衛計委統計信息中心原副主任王才有在某大會上致辭:“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的應用可以輔助醫生服務水平的提高、服務質量的提高,再使用有效的、精準的醫療和藥物上,也能更好地改善我們居民的健康狀態和治療行業,從行業來看,它已成必然趨勢。”并在結語中說道:“當前推進人工智能在醫院的應用,它面臨三個必然,一個是政策的必然;一個是行業發展的必然;一個是醫院自身發展的必然,作為醫療機構,為老百姓提供更好的服務是我們共同美好的愿景。”
更多商業及愛心人士開始借助“互聯網”工具服務家庭
今年4月,國家衛生健康委發布《2019年做好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工作的通知》提出,在穩定合同數量和鞏固覆蓋面的基礎上,工作重點轉向質量改進和效率提升。
手機家庭醫生為了更好發揮自身職能,越來越多的健康醫療方面APP借助“互聯網”工具服務家庭。他們使用手機APP隨時連接患者,建立或查看居民健康檔案,輔助完成隨訪任務,收集服務反饋等。這樣,在當前基層醫生仍然大量缺乏的情況下,他們在提高效率的前提下承擔了更多的服務任務。以大連市甘井子區家庭醫生10個月內累積完成工作為例,平均每個手機健康助手完成體檢服務 361次,完成隨訪150次平均,完成測量血壓、血糖及心電圖等檢測110次。
從發布的數據可以看出,2019年一些地區持續加大基層投入力度,通過給基層醫療機構配備健康一體機、云巡診機、遠程心電、遠程診療等智能化醫療設備,有效提高了基層醫生的服務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手機健康助手與醫院醫生最大的不同在于,能夠與患者形成相對穩定、長期的服務關系。患者是否能夠接受科學的康復治療直接影響最后的治療效果,但是由于到醫院診療對大多數患者來說手續繁瑣且成本較高,不少患者在癥狀減輕后就會停止治療。該APP通過健康檔案可以提供就近指導或線上指導,這相當于醫生通過互聯網工具將診療從院內延伸到了院外,有效保證了患者的全程治療。
如今,隨著互聯網醫療快速發展,在線就醫成為常態。在疾病方面,預約掛號和在線問診疾病都呈現分散分布,在線掛號或問診數量排行前五的疾病占整體服務量比例在2%以下。這其實從側面反應了越來越多人接受了互聯網醫療,各種疾病的患者都不約而同地選擇在線預約或問診服務。細分而言,在線問診的疾病更多具有病情進展緩慢、治療周期較長等特點,這種情況下,其實健康APP手機個人管家作用應能得到更好的發揮,他們提供的醫療護理建議更能夠幫助患者清楚地了解病情變化,并進行自我管理。
從預約掛號的年齡分布來看,患者年齡18歲以下占比26.1%,51-60歲年齡段占比18.3%,61歲以上年齡占比30.5%,50歲以上老年人占比近半。由此可見,僅預約掛號一項在線就醫服務而言,老年人就占了半壁江山。年人患者增長迅速,2018年61歲以上患者比例較2017年增加20.5%。老年病通常為慢性病(如高血壓、糖尿病等),需要經常開藥、定期監測、復查,在線就醫方式可以降低多個醫療環節的時間成本,其便利性受到老年人的歡迎。
總之,無論是醫改還是老有所醫愿景的最終達成,均需將以醫院為重點和基礎的體系,轉化為一個立體化服務體系。嚴峻的老齡化挑戰自上世紀末以來就已成為政府和社會的重要議題,我們期待相關部門和社會各界愛心人士能夠切實采取行動,在實踐過程中納入社會性因素,以老年人健康需求為導向,以基層醫療為重點,最終實現以人為本的一體化醫療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