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長沙市望城區第一中學 李子泰

我的家鄉益陽地處洞庭湖腹地,大型精養漁場星羅棋布,僅精養魚池就達38萬多畝,每年需魚苗數十億尾。雖然目前培育魚苗與養殖商品魚的技術比較成熟,但長途運輸魚苗所造成的損傷與異常反應直接影響魚苗的優質率與免疫力,導致魚苗的非正常死亡難以控制。
為有效解決這一難題,我設計了控流優選魚苗檢疫器,它主要包含魚苗過渡適應區、魚苗靜養區、魚苗迎水自動篩選系統、生態殺菌器、魚苗表面生理修護系統等。其結構和原理圖如圖1、圖2。

圖1

圖2
我在魚苗過渡適應區設計了水溫調節與充氧裝置。暫養前,先將經運輸來的魚苗放入過渡適應區,當袋內外水溫一致后,開袋放苗。暫養時,增加過渡適應區水的溶氧,一般經0.5h至1.0h,魚苗血液中過多的二氧化碳就會被排出體外。魚苗集群在過渡適應區逆水游泳。
魚苗在經過長時間的運輸后能量幾乎消耗殆盡,體力與免疫力都會下降,需及時補充營養。我選用特制的烏鱧糜喂食魚苗,并設計了烏鱧糜自動平衡調節器,調節供給平衡。為了讓喂食后的魚苗順利進入迎水自動篩選系統,我還在該區設計了低速趕魚旋轉撥盤,趕魚時只需啟動開關即可。
利用魚苗喜歡迎水的習性,創設了斜面水流,讓魚苗逆水游坡,強壯的魚苗就會順利游到彼岸,體弱多病的魚苗則被淘汰。篩選斜面水道的夾角、流量大小可調節,當入口處的低速轉盤驅趕器啟動時,魚苗會被驅趕進入迎水自動篩選水道。
生態殺菌器將其產生的臭氧通入水體中,讓其沿篩選斜面順流而下,對魚苗進行消毒殺菌。

為了避免魚苗被第二次感染,很有必要為魚苗表面提供一種起護理作用的特殊保護膜。通過實驗,我發現泥鰍表面的黏液對魚苗有較好的保護作用。我設計了魚苗鍍膜軟簾,將提取的泥鰍表面的黏液裝在氣泵中,啟動氣泵,黏液就會被壓入帶孔的噴管,并浸潤在滑道軟簾上,只要魚苗順斜面水道滑落就會自動“鍍膜”。
1.改變了傳統人工手選魚苗后直接將受傷的魚苗進行簡單的化學消毒后投入魚塘的模式。
2.斜面水道可讓“能者”上,“庸者”下,快速篩選優質魚苗。特制烏鱧糜可及時為魚苗補充體力;利用泥鰍表面的黏液為魚苗提供保護膜,避免病原體蔓延;利用生態殺菌器消毒,確保魚苗能無菌入池,而且無藥物殘留。
3.該設備設計合理,操作性強,效果明顯,而且綠色環保,是水產養殖戶的好幫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