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元懿
(中衛市沙坡頭區常樂鎮常樂小學,寧夏 中衛 755000)
在2011年版的《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第二部分,課程目標的總目標第二條指出“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關心當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樣文化,吸收人類優秀文化的營養,提高文化品位?!笨偰繕嗽诘谄邨l中提出:“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有較為豐富的積累和良好的語感,注重情感體驗,發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能初步鑒賞文學作品,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睘榱藢崿F總體目標,《語文課程標準》在其階段目標中對古詩文的教學提出了具體的要求。
從上面所摘引的《課程標準》中的有關條目可以看出,小學語文課程中古詩詞教學的目的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通過優秀古詩文的閱讀與學習,讓學生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引人類優秀文化的營養,提高文化品位,培養學生熱愛優秀的傳統文化和熱愛祖國語言的情感。
第二,感悟語言的優美,增進語文的積累,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
第三,學習古詩詞,還可以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激發他們的想象力和創造潛能。
《語文課程標準》中要求學生必背的古詩詞,無不滲透著詩人高雅的審美情趣,健康的思想感情。閱讀這些古詩詞,無疑將會使學生們受到高尚的情趣和健康思想的熏陶與感染,豐富學生們的精神世界,認識到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增強民族自豪感。
首先學生對學習古詩詞提不起興趣。在學習古詩詞時不認真,讀背古詩詞時只是像讀順口溜那樣順嘴讀下來,詩句中具體是哪各個字學生并沒有牢記于腦海之中,還有的學生在學習古詩詞時能背誦下來詩句,但是并沒有理解詩句的意思,時間久了也就想不起來詩句中一些字具體是哪個字眼了,特別容易和其它同音字相混淆。
其次現在電子產品充斥著我們的生活,聲畫并茂的電子媒介帶給感官更強烈的刺激,更能吸引學生的眼球??觳臀幕?,碎片化閱讀受到學生推崇。學生們對讀紙質書漸漸地失去了興趣;很多學生已經成為“低頭一族”,未曾用心觀察過周圍形形色色的人,喜樂哀愁之事,形態各異之物,四時變幻之景。未曾抬頭,看天上云卷云舒,感四季之風,品萬物不同……喜歡熱鬧的他們,很難靜下心來,品讀優美的古詩句。加之現在的孩子,生活經驗少,就更難體會古詩豐富的內涵了。
再次是我們老師自身的問題。比如,教學方法單一、專業知識欠缺、對古詩詞研究少,課堂活動少,未能重視古詩的審美教育意義等,重視了其“工具性”,忽略了“人文性”等。使學生難以讀透古詩,進入到情境當中,無法體悟意境,更無法引發共鳴,獲得審美體驗。
古詩詞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中的一個難點。怎樣上好古詩詞課成為廣大語文教師需要面對的一個難題。要想提高古詩詞教學的效能,發揮古詩詞教學在閱讀教學中應有的作用,就必須加強對古詩詞教學策略的研究,并能夠運用一些教學策略開展教學活動。
如何讓學生走進古詩詞,走進詩人內心呢?劉勰的《文心雕龍》中有這樣一句話“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币馑际钦f,作者只有當感情奔騰涌動時,才能文思如泉,運用文字形成作品;讀者只有認真閱讀、仔細分析作品,才能與作者產生共鳴,為作品的情所打動。我們在閱讀學習古詩時,要循著作者的目光與思路,跟著詩人一起感受,才能更好地領悟詩中意境和詩人的情感。筆者覺得要讓學生體會詩中的意境,教師要做到以下幾點:
課前利用學習單讓學生做好充分預習。很多詩是因情而發,學生通過查閱資料要知道詩人寫作時的歷史背景。學生了解當時詩人所處的那種環境便可以有更深切的感受。以陸游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為例,學生通過查閱資料了解寫作背景,唐安史之亂,唐軍打了勝仗,收復了失地。叛軍頭領紛紛投降。作者聽到這個消息后欣喜若狂,寫下此詩。被稱為杜甫“生平第一快詩”。學生在課前已經對古詩背景有所了解。當學習這首古詩時學生就能很快進入角色。
課本中選取的古詩大都通俗易懂。教師的教學設計要有梯度。例如,李白的《望廬山瀑布》從詩題目中的“望”字入手,由淺入深,降低學習難度。初讀古詩,先明確詩中景物,為下一步詩中賞景做好鋪墊。明確詩句中所寫的景物“瀑布”還需抓住景物特點展開想象。遠遠看瀑布是什么樣子呢?水流從高處湍急落下會是什么樣的情景?詩句中用那些詞寫出了瀑布的特點?引導結合注釋,讀懂詩句中描繪的景物,學生展開想象,品悟詩句所展示的美景。
教師在教學時可通過欣賞圖片,配上音樂,反復誦讀等方法,創設情景使學生觸景生情,進入詩的意境。將抽象的文字符號還原成活生生的畫面,幫助學生理解詩句。結合詩人當時的境遇,體會詩人的心情、胸懷,感受詩人的心境。詩中意境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因此,在音樂和圖片或視頻的渲染下,引導學生展開聯想,讓學生再次體會詩中美景。引導學生表達自己所體會到的詩的意境。
學習有方,學無定法。我們在學習中積累知識也積累方法。運用對比的方式,學習同題材古詩發現同類別詩的相同點,找出規律,遷移學法,舉一反三。積累,向來是語文學習的重要途徑和方法。
古詩詞教學應遵循學生身心特點,靈活科學采取多種教學方法,使學生經過長期學習和熏陶,從被動地接受知識變為主動地掌握學習古詩的方法。同時感受詩歌的魅力,促進積累,以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