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迅韜
(天津外國語大學 英語學院,天津 300204)
2016年美國大選上演了一出讓眾多專家、學者、權威媒體和機構都出乎意料的反轉劇情:毫無執政經驗的紐約商人特朗普最終擊敗了有著豐富從政經歷的政壇女強人希拉里,當選美國第45任總統。這次競選結果被普遍認為是精英意識的失敗、民粹主義的勝利。特朗普能在總統大選中勝出,是多方面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當前廣泛認同的一個核心因素就是他適時迎合了心懷民粹主義情結的白人草根階層的關注和訴求,贏得了反精英、反建制的草根階層的支持。
特朗普上任伊始,在一些內政外交上延續他對白人草根階層訴求的關切:在移民政策上,采取了緊縮政策,他提出廢除原有奧巴馬政府的移民行政令,同時兌現自己在“與美國選民的約定”演講中對恐怖活動高發國家做出移民入境限制的承諾。2017年1月27日,特朗普政府簽署了名為“阻止外國恐怖分子進入美國的國家保護計劃”第13769行政令。這份行政令要求在未來90天內,禁止伊拉克、敘利亞、伊朗、蘇丹、索馬里、也門和利比亞七國公民入境美國。此外,特朗普還暫停原有的難民接納項目120天,以便對難民進行充分背景核查。2018年4月6日,特朗普政府宣布實行“零容忍”移民政策。在對外貿易方面,特朗普奉行貿易保護主義,他宣布退出奧巴馬政府制定的《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同時反對全球主義并威脅將退出當前的北美自由貿易協定。上述的反移民、貿易保護主義政策都契合了特朗普的核心支持者即民粹主義擁躉者--底層白人藍領工人階級的關注與訴求。
據此,眾多學者撰文認定特朗普是一個典型的民粹主義者[1-5]。例如,鐘準[1]認為特朗普是一個“民粹主義—商業大亨”;付隨鑫[2]在其文中說“特朗普及其核心支持者所支持的是一種帶有種族主義色彩的民族主義”;張景全[3]認為“美國民粹主義思潮與特朗普的民粹主義選舉戰略、民粹主義內政戰略相得益彰,但又相互制衡”;王鴻剛[4]則認為“無論是特朗普在選舉期間的種種言論觀點,還是上臺后聲稱要采取的各項政策措施,都被認為帶有強烈的民粹主義色彩”;劉瑜[5]亦撰文表達了類似的觀點:“他(特朗普)關于構建美墨邊境高墻、暫時中止穆斯林移民的政綱,加上他“刺激性”的語言風格,使其成為右翼民粹主義的代言人。”
盡管目前學術界似乎達成了“特朗普是一個民粹主義者”的共識,但本文認為在一些特定情形下及時關注并回應底層白人藍領工人階級的焦慮與訴求,并不能代表特朗普就是一個真正的民粹主義者,我們需要透過現象去深入剖析在特定背景下執行某種具體行為背后的動機,才能發現問題的實質。本文的觀點是:特朗普并不算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民粹主義者,而是披著民粹主義外衣為權貴階層謀取利益的精英主義者。
本文余下部分組織結構如下:第2節對泛濫的民粹主義概念進行梳理,凝練出其共性的本質特征,進而對民粹主義概念做出狹義的核心界定;第3節對精英主義的起源、定義和核心特征進行闡述與凝練;在第4節,以前兩節得出的民粹主義核心界定和精英主義核心特征為判定標準,通過對一些事實的分析,論證了本文的觀點;最后,第5節總結了全文。
民粹主義的興起與周期性的復興引起其概念不斷演化與擴散,學術界對于民粹主義概念的表述一直十分模糊,它的外延十分廣闊,在不同語境和不同視角下,它可被理解成一種政治運動、社會思潮、政治類型、政治策略、意識形態、修辭手段或者社會癥候。民粹主義概念就像其研究對象一樣,樣貌復雜多變,很難給出一個清晰而完整的定義。從不同的角度審視民粹主義,可能得出不盡相同甚至迥異的結論。本文旨在論證特朗普并不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民粹主義,基于這樣一個目的,本文試圖為民粹主義這樣一個外延十分廣闊、“難以捉摸的概念[6]”做出其狹義的核心界定,而非全面梳理乃至終結有關民粹主義概念的爭議。
對民粹主義這樣一個外延十分泛濫的概念做狹義的核心界定需要將其從豐富的語境和多樣的視角中剝離出來,正本朔源,凝練出其核心表征和政治主張。
民粹主義一詞根源于拉丁文Populus,意為人民,因此民粹主義也常被稱為平民主義、大眾主義、人民主義或公民主義。對民粹主義原始的字面理解,就會自然地聯系到人民。維基百科上人民定義是:人民,泛指百姓,指人的集合。通常住在同一國家或地區、享有一定權利的人的集合構成這個國家或地區的人民。顯然,人民的概念與國家或地區是緊密相關的,不同的國家或地區對人民有不盡相同的界定。
從起源來分析,民粹主義源于19世紀下半葉俄國的反對沙皇專制運動和美國的平民化運動。俄國民粹主義的代表赫爾岑等人,打著“走向人民”的旗號,在1873-1874年間發動聲勢浩大的“到民間去”運動,號召農民起來革命,反對農奴制和沙皇專制,推進以平等的村社自治為形式的改革;美國的平民化運動也被看作是當代民粹主義的起源。19世紀中葉的美國,腐敗盛行,一些政治精英占有金融和政治權力并借此謀取私利,嚴重損害人民大眾利益,從而激發了美國的平民化運動。這一運動的主要主張是加強國家干預,控制壟斷資本,改革和重建金融體制。被譽為美國早期民粹主義者的安德魯·杰克遜出身草根,標榜下層勞動人民,把矛頭直指美國政府的老派精英昆西·亞當斯,并成功當選總統。顯然,民粹主義從一出生就帶有反精英、反體制的烙印。
據此,本文給出民粹主義的核心界定,如表1所示:

表1.民粹主義的核心界定
即民粹主義要表達的是人民對統治階層(精英階層)的抗爭與訴求。
社會分化為精英和大眾,精英主義是從現實主義出發來理解和闡釋政治與社會的結構及其發展的一種理論。精英主義作為西方政治社會中重要的理論模式之一,與民粹主義一樣,它也缺乏一個完整的理論體系和普遍認同的定義。人們對于精英主義的認識隨著時代的改變而發生變化且很難達成共識。一般認為精英主義興起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在20世紀70年代達到其發展的頂峰。精英主義的定義版本繁多,學術界普遍認為人類社會中權力與資源的不平等分配是精英理論的邏輯起點。
早期的精英主義發源于意大利,其典型代表是莫斯卡、帕累托、米歇爾斯等人,他們在批判大眾民主的基礎上發展了早期的精英主義理論,早期精英主義認為應該由少數具備知識、財富與地位的社會精英,來進行政治決策,主導社會走向。韋伯、熊彼特等人則從民主政治是否能代表大眾意志的論點出發,論證了多元化的精英民主的政治合理性。熊彼得在《資本主義、社會主義與民主》一書中,把精英主義和民主兩個對立的概念聯系起來,將民主視為選擇精英的一種工具。精英者須通過人民的選擇,與此同時,精英也應當回應民眾的需求與期望。20世紀中期,社會學家米爾斯等人則從經濟和制度的角度論證了精英主義。米爾斯[7]首次提出了權力精英一詞。在其著作《權力精英》一書中,權力精英指參與國家決策的核心決策者;隨著決策者圈子的縮小,決策手段的集中化,權力精英們的地位就日漸凸顯。同時,他認為民主、公平的名存實亡導致了權力精英的存在。
本文認為,現代精英主義者大體可分為三類:技術官僚、經濟精英和政治官僚。他們掌控國家的命脈,廣泛運用技術手段來制造意識形態,并使自己的權力合法化。表2歸納出了現代精英主義的核心特征。

表2.精英主義的核心特征
本節從特朗普的早年生活、商業生涯、總統競選、執政團隊、移民政策、稅改法案、預算草案等眾多方面,通過事實挖掘與分析,論證了特朗普是披著民粹主義外衣為個人和權貴階層謀取利益的精英主義者。
特朗普于1946年6月14日出生于紐約市一個德國移民后裔家庭,其父親是一個房地產開發商,母親是一名家庭主婦。特朗普于1964年自紐約軍事學院畢業,原本對電影感興趣的特朗普考慮到房地產是更好的一門生意,最終放棄了電影專業,選擇了福坦莫大學,在福坦莫大學就讀兩年后,轉至賓夕法尼亞大學沃頓商學院,在1968年取得經濟金融的學士學位之后,特朗普進入了父親創辦的房地產公司。
特朗普的從商經歷也充滿了顛沛起伏,上世紀70年代,經濟危機來襲,在大地產商都忙于收縮的時候,特朗普非但沒有止步于父親固守的布魯克林和皇后區,而是大膽地將家族企業的重心轉向曼哈頓的大型地產項目,著手興建外觀壯麗的高樓大廈,來吸引高收入族群。到了上世紀80年代,隨著美國經濟的復蘇,特朗普的地產生意也邁入了黃金時代。然而,天有不測風云,上世紀90年代初,美國房地產業開始不景氣,他的地產王國遭遇巨大危機,瀕臨破產邊緣。上世紀90年代后期,房地產業開始好轉,到1999年,危機終于走到了盡頭,特朗普再度活躍于房地產、賭場、娛樂界、體育界、交通界等領域的投資活動,建立起了他的娛樂商業帝國,其商業帝國掌握了環球小姐、美國小姐等的選美比賽。2004年初,他一手打造的電視真人秀《誰是接班人》首季正式播出,贏得巨大成功。
從特朗普的早年生活來看,特朗普出生于紐約一個富人家庭,自小衣食無憂,很難感受到普通民眾的焦慮與訴求;從其商業生涯來看,他興建的高端大廈、創辦的賭場也主要是面向高收入的精英群體的。
2016年美國總統大選被認為是美國歷史上一場混亂且充斥著丑聞和相互攻訐的大選,政治新手特朗普憑借其反建制和對美國主流政治觀頻繁挑戰的言論,贏得了草根民眾的支持,在大選中異軍突起。作為一名完全沒有明晰政治經驗和明確政治觀念的美國富商,特朗普最終在大選中勝出,當選美國總統。這場被譽為世界政治“黑天鵝事件”的美國總統大選導致了出乎主流媒體意料的反轉劇情,也折射出特朗普的權謀和其內在的邏輯。
作為一位從事房地產開發的商人,特朗普在政治立場上也表現出商人的圓滑與多變,他多次變換黨籍:1987年之前為民主黨;1987年首次加入共和黨;1999年轉投改革黨;2001年再次加入民主黨;2009年又轉變為共和黨,2011年退出共和黨;2012年第三度加入了共和黨。從黨籍的反復變換可以看出,特朗普并不是一個意志明確的人,而是一個可以根據利益的需要左右搖擺、投機取巧的商人。作為一位商譽不佳且在政壇毫無影響的商人,特朗普如果遵從傳統的精英意識,奉行建制派的主流政治觀,那么在競爭激烈的總統大選上將毫無勝算可言。為此,原本也自認為是精英的特朗普依靠反精英、反建制的刺耳言論和夸張的做派來贏得民眾的關注。在競選策略上,作為一名圓滑與多變的商人,他選擇性放棄了其商業帝國所傾向的高收入精英族群,而戰略性聚焦在心懷民粹主義情結的白人草根階層上,最終以敢于沖擊正統與權威的平民領袖形象博取了廣大選民的信任與支持。此外,為了贏得大選的最終勝利,特朗普甚至不惜借助外部勢力來打擊主要競選對手,其涉及的“通俄門”事件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美國情報體系確信俄羅斯通過 “灰熊草原”行動干預2016年美國選舉,其手段是通過非法入侵美國民主黨全國委員會并將相關文件泄露給維基解密,其目的是打擊特朗普的競選對手希拉里,使總統選舉結果有利于特朗普。
盡管特朗普在競選時期打著反精英、反建制、關注底層草根民眾的民粹主義旗號,但就任美國總統后其構建的核心執政團隊卻充斥著權貴與私利。副總統彭斯是特朗普的競選搭檔,也是前眾議院成員并擔任眾議院共和黨黨團會議主席,是一名堅定的保守派;國務卿蒂勒森是毫無政治經驗的埃克森美孚集團的董事長兼執行長,蒂勒森在擔任國務卿期間因與特朗普在外交政策上存在諸多矛盾,2018年被特朗普解雇。財政部長班農曾任電影制片人和對沖基金經理,也曾是特朗普總統競選團隊財務主席。此外,特朗普也任命其女兒伊萬卡·特朗普為總統顧問,任命其女婿庫什納為白宮高級顧問兼任創新辦公室主任。表3顯示了特朗普首屆執政團隊核心成員的狀況。從表3可以看出,無執政經驗的億萬富翁、共和黨保守派、退休將軍和特朗普的家庭成員構成了特朗普政府的核心決策圈,這與他競選中標榜的反精英、中下階層的代言人身份形成了鮮明的反差。可以看出,特朗普所謂的反精英并不是民粹主義意義上的反精英,而是反對與自己有利益沖突的精英。

表3.特朗普首屆執政團隊核心成員狀況
特朗普為兌現總統競選承諾,上任伊始,在移民方面采取了緊縮政策,他提出廢除原有奧巴馬政府的移民行政令,停止向“庇護城市”撥款以及在美墨邊境筑墻等政策。2017年1月27日,特朗普以行政命令的形式,要求在未來90天內,禁止向伊拉克、敘利亞、伊朗、蘇丹、索馬里、也門和利比亞七個穆斯林國家公民核發簽證入境美國。2018年4月6日,特朗普政府宣布實行“零容忍”移民政策,該政策針對所有非法入境的移民,將司法程序置于移民程序之前,在逮捕非法入境者時,強制分離其未成年子女,即所有被逮捕的非法入境者都會被關押入獄,面臨審判甚至被遣返回國,并將其子女按照美國“無人陪伴的未成年人”聯邦法送到專門機構另行安置,導致大量父母和子女的分離。
在明面上,特朗普推行的一系列強硬的移民政策,是為了兌現競選諾言,維護草根民眾階層利益;暗地里,在移民議題上,為了其女婿家族的房地產利益,繼續推行EB-5項目,為外國投資者,獲得移民美國的“門票”。EB-5項目是一項美國投資移民項目,美國相關立法者稱該簽證項目的本質是向高收入的外國人兜售美國公民身份,在一連串的欺詐和濫用丑聞之后,該項目已受到嚴格審查,眾多批評者呼吁政府徹底取消這個項目。特朗普女婿賈瑞德·庫什納是特朗普總統競選團隊的核心成員,其家族也從事房地產開發項目,庫什納家族希望以位于新澤西的房地產項目,通過美國EB-5的移民條約來吸引中國富豪投資,從而獲取高額利潤。特朗普上任后,成為EB-5項目命運的核心決策人,盡管其頒布了一系列嚴厲的移民政策,但因EB-5項目涉及到其女婿家族的核心經濟利益,2017年特朗普大筆一揮,讓EB-5項目繼續順利實施。
2017年12月2日,美國參議院通過了特朗普的稅改法案。這份新的減稅法案是新自由主義思潮在經濟領域的實踐,被特朗普自詡為上任以來的最大成就。該法案涉及企業所得稅和個人所得稅兩個方面的稅改,法案具體內容如下:企業所得稅由現行的35%降至20%,低于工業化國家企業稅的平均水平;獨資、合資以及股份制小企業和家族企業稅率由39.6%降至25%;美國跨國公司海外利潤征收的稅率由35%下調至7%-14.5%。個稅方面,個人所得稅征收法由7檔調整為4檔,最低稅收門檻上升為12000美元,最低稅率調整為12%。
從特朗普減稅計劃的內容來看,此次減稅的主要對象仍然與里根和小布什時期相同,主要是降低企業所得稅和資本收益稅,因此高收入群體面臨的稅收累進性呈現大幅下降趨勢。雖然稅改法案降低了每個收入層次的稅收,但是高收入的精英階層是這項法案的最大受益群體。因為收入越高,所減少的基數就越大,在減稅中得到的利益就更多。此次稅改前,美國最窮的40%的人口,收入中有13.1% 用于繳納稅收,最富5%人口的這一比例為28.6%。減稅后,最窮40%人口的納稅額相比現行稅法減少了6.5%,而最富5%人口的納稅額則減少了40.3%[8]。正如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所言,“特朗普減稅是送給富人的大禮包,對窮人則意味著重創[9]。”民調結果也完全支持了這個觀點。華盛頓稅務政策中心發布的研究報告表明:“減稅的大部分收益,無論是按美元計算還是按稅后收入的比例計算,都將由高收入家庭獲得。預計到2027年,近50%的減稅福利將由1%富豪所獨享[10]”。《華爾街日報》和美國全國廣播公司的聯合民調顯示,只有24%的民眾支持該項法案。
一言以蔽之,特朗普的減稅法案是精英受益,窮人買單。這將導致貧富差距進一步擴大并加劇美國社會階級矛盾。
2019年3月11日特朗普向美國國會提交了4.7萬億美元2020財年預算草案,該預算草案的凸出特色就是大幅削減了針對普通民眾的福利開支來補充軍費開支。該預算草案建議削減醫療保險和社會保障等項目,在未來10年削減1.5萬億美元的醫療補助,并取消《平價醫療法案》下的醫療補助擴張計劃,大幅度削減針對普通民眾的醫療保健開支和聯邦營養補充開支;基于該預算草案,2020年度,美國環境保護署的預算將大幅削減31%;國務院預算預計下降23%;住房與城市發展部的預算將削減16%;教育部的撥款預計減少超過10%;美墨邊境墻的經費預計86億美元;國防軍費開支增至7500億美元,這比2019財年的7160億美元高出4.7%,超過全球軍費支出排名前十位其他國家的總和。此外,該預算案還提出,將為全球婦女基金撥款1億美元,用來支持由特朗普女兒伊萬卡發起的“婦女全球發展和繁榮倡議”計劃。
該預算草案受到了眾多的質疑,美國國家經濟委員會負責人拉里·庫德洛就表示國會將與該預算中的相關開支展開一場“斗爭”;反對黨參議院領袖舒莫在第一時間對特朗普的預算方案提出了批評和質疑:他的預算,完全是在幫助富人階級,壓榨我們的老人和窮人,犧牲的是民生部門,得利的是軍工國防。
作為一名沒有明晰政治經驗和明確政治觀念的美國富商總統,特朗普憑借其權謀,通過適時迎合白人草根階層的訴求以及敢于沖擊正統與權威的平民領袖形象博取了美國民眾的信任與支持,其上任伊始,就被媒體和學術界貼上民粹主義“標簽”。本文首先對嚴重泛化的民粹主義和精英主義概念進行了核心界定;在此基礎上,通過對特朗普的早年生活、商業生涯、總統競選、執政團隊、移民政策、稅改法案、預算草案等眾多方面事實進行挖掘與分析,論證了特朗普是一位把民粹主義思潮作為謀利工具的精英政客,打著民粹主義的旗號,實則奉行的是精英主義的內核,其目的是為自身及其利益集團謀求更多利益。
顯然,特朗普在政壇的躥紅是對美國建制派的傳統政治體制的沖擊與挑戰,但目前看來,特朗普還遠不是美國政治僵局以及各類社會問題的解決方案,他的上任進一步加深了精英派內部間猜疑,導致貧富間矛盾加劇以及白人至上主義盛行,也必將進一步分裂已經破碎的美國政治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