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秀榮
(河北省承德市興隆縣南天門小學,河北 承德 067300)
作為交流工具的英語學科,其如一首首婉轉動聽的歌曲,離不開反復地、正確地、有意義地,堅持不懈地朗讀。通過朗讀,運用重音、節奏、語調等語音手段,把語言材料中的思想感情表達出來,也就是清晰、響亮地把詞匯、句子、文章等語言文字材料念出來。朗讀具有視覺上的因素,要求朗讀者仔細看著語言材料,還具有口語(表達)上的因素,朗讀者大腦想著其發音,然后專注地念出聲。它是一項運動,需要朗讀者綜合運動身體各器官相互配合,眾念歸一,通過朗讀培養語感,提高英語水平,最終將語言材料內化。這一偉大的轉化需要教師精心地、科學地、有效地指導。英語是一門應用的語言,要掌握主要詞匯句型,多讀是必不可少的環節。那么如何在英語課堂中讓學生讀有所知、讀有所得、讀有所感,是每一位英語教師要探討的問題。注重英語教學中學生朗讀的指導,是每一位英語教師的職責。
教師必須不斷學習、不斷練習,以自身優美、純正的語音、語調感染、熏陶學生,給學生美的享受,從而引起學生的朗讀欲望。在教師示范的時候、要讓學生靜聽并注意觀察口形。當然,還可讓學生多聽英美人士的朗讀錄音或觀看有關影碟,然后模仿練習,激發他們的表現欲。由于小學生年齡小,理解能力相對較低,讓學生真正用心聽錄音顯得比較困難,這就需要教師在日常教學中從小處、細處入手,培養學生的傾聽能力。例如,在學生聽單詞錄音時,教師可以運用辨音活動訓練學生,也可以在播放錄音的同時,隨著錄音出示不同的單詞。如果單詞和錄音播放內容相同,學生就大聲跟讀,如果單詞與錄音播放內容不符,則不跟讀。在聽對話錄音時,教師可以在播放錄音前,先不讓學生看書,只讓學生看圖聽音,并提出與課文內容相關的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聽錄音,聽后再回答問題。另外,筆者在實踐中經常讓學生閉眼聽錄音,使學生的注意力充分集中在單詞的發音,單詞連讀時出現的爆破、連讀等較難的語音現象上,為學生的模仿跟讀打下堅實的基礎。
心理學研究表明,朗讀需要視覺、聽覺、動覺的共同參與,即眼到、口到、心到。只有各大器官合力,做到有口有心,才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5A Unit 3“At a Music lesson”,由于其句型較Unit 1和Unit 2更富于感情,同時課文內容更富于靈活且深入學生學習生活,因此,筆者一方面繼續開展“有求而讀”,另一方面引導學生讀出西方優美的語音語調,即語感。教學大綱指出:“學好語音是學好英語的基礎,語音訓練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種習慣的養成過程,從一開始就要嚴格要求,堅持訓練,使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重視朗讀訓練和朗讀技巧的指導是學好英語的基礎。發音標準、朗讀流暢是運用英語進行交流的基礎。”從視、聽、動三者出發,具體落實于眼睛要全面而快速地看,看的速度略快于讀,成為讀的“領路人”;在讀的過程中要讓舌頭在口腔中跳舞,如跳芭蕾一樣,滑潤、收放自如地雀躍起來,使朗讀材料(單詞與單詞之間)成為綿延不絕的整體,而非生硬的斷裂甚至破裂。同時,朗讀者的心要貫穿于眼和口活動的每一個環節,用心地體會朗讀的要領,感受語言材料的內涵,感受語音語調,感悟語言的真正魅力,使朗讀變為“品讀”,使之成為掌握或精通英語的有效途徑。
英語教學中充分發揮英語科代表及朗讀能力好的學生的帶頭作用,以有效活躍班級的學習氣氛,培養學生的朗讀競爭力。課堂中讓優生多表現,一方面讓優生的朗讀更上一層樓,另一方面為英語朗讀能力稍差的學生樹立好的榜樣,無形中調動其他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增強他們讀好英語的信心。特別是女生朗讀能力普遍優于男生,在平時的小組朗讀和配對朗讀安排中,除考慮優劣生的互補外,也要適當考慮男女的搭配。這種朗讀分組的安排,使學生間有商討、有競爭,相互取長補短,省時又高效。平時的早讀課可以讓優生領著大家一起練讀,在增強英語語感的同時,讓學生在互幫互助中,學在一起,樂在其中,共同努力,共同進步。
小學生模仿能力強,但缺乏自控能力,往往一聽到教師或錄音的示范發音就急于開口模仿,輕聲跟讀,但往往發音不準確,還影響其他學生聽課。因此在英語教學的起始階段,教師應要求學生仔細聽教師的示范發音,提醒學生邊聽發音,邊注意觀察教師的口形,然后模仿。在模仿過程中,要求學生達到眼到、口到、耳到、心到之境界,口、眼、耳與大腦并用。學生最初可能達不到這個要求,可以先要求做到“眼到—口到”,逐步達到“口到—心到”。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對于低年級的學生,教師可讓學生進行指讀。指讀的習慣就是培養學生對單詞或句子的有意注意,讀到哪,指到哪,既使學生集中注意力,又訓練學生認讀單詞、句子的能力。
英語朗讀教學是一項長期的工作,教師首先要提高認識,明確朗讀的重要作用,在取得家長積極配合的情況下,正確引導學生堅持朗讀訓練,養成良好的朗讀習慣,從而提高學生的英語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