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霞
(河北省保定市高碑店市和平中心校立各莊小學,河北 保定 074000)
核心素養是近年來教育部門對于教學活動提出的新要求,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其對于人才的需求也不僅限于學生知識水平的高低,而更加看重學生綜合能力的發展。核心素養就是要求學生能夠擁有一定知識水平的同時還有能夠適應社會發展的必備品質。語文作為一門語言類學科,它除了有基礎的語文知識外,對于學生的品質、道德觀念、人文內涵的培養也有著很大的幫助,而且相對于其他學科來講,語文對于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在課堂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才能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學生也因此結合興趣來學習語文知識,教學效果自然會得以提高。在語文教學設計中,教師首先要精心為學生設計預習任務。預習是新知識學習的鋪墊,在核心素養導向下,教師不應該機械地從掌握生字、生詞的角度讓學生進行按部就班的預習,而是應該創新預習方法。例如:在《觀潮》一課的預習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先在文章中找出描寫潮水壯觀場景的片段,然后讓學生收集自己讀過的關于寫景的美文佳句,并在課堂上與同學分享,進而激發學生主動預習的積極性。其次,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實現情景再現,小學語文教材中情景融合的文章非常多,教師可以利用這一便利,為學生開展情景教學。最后,在語文教學中滲透情感教育,德育是素質教育培養的主要內容之一,也是語文教學的主要任務,在核心素養導向中,教師應該結合語文學科的人文性特點,以教材文章為德育素材,為學生的思想道德培養、價值理念的形成提供正確指導。
知識與生活是有所關聯的,兩者之間也是密不可分的,可以將生活中的知識與教學相互聯系,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教學過程更多的作用在于指導學生在生活中要對學到的知識加以運用。只是單純的完成課本內容而脫離實際生活,就將達不到教學的核心素養的任務。通過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將其中的精華延伸到我們的生活實踐中加以學習和運用,才是教育所要追求的根本目標。依然以《白楊》這篇課文為例,整篇課文講述的一位父親,帶著自己的兩個孩子坐火車去邊疆。在旅途中,車窗外的一排排白楊樹引發了父親和孩子之間的話題,進而展開了激烈的討論,勾起了父親對邊疆守衛者的贊美之情,歌頌了他們像白楊樹一般不向困難低頭,堅毅的品性。通過學生的朗誦和教師的引導使學生對課文的大意進行了了解,進而引發了學生對作者所要表達中心概念的思考,作者為什么要寫白楊樹,白楊樹和邊疆的戰士有什么共同點,哪些是值得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去學習的。帶著這些問題開始小組討論,在教師的幫助下總結出來形容白楊樹精神的詞語。聯系生活實際時,也就要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困難時不能退縮,要知難而進,勇于直面困難并想辦法去解決,這是這篇文章總結起來需要學生真正掌握的核心內容,同樣也體現了語文教育的核心素養培育。
在小學語文課程改革的實施當中,除了重視學生的知識和技能教育之外,還特別強調德育的發展,也就是說指導學生樹立正確價值理念和完善的道德品質,促進學生情感能力的升華。情感能力同樣也是語文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所以基于核心素養導向的小學語文教學要善于立足語文教材發展和升華學生的情感能力,挖掘教材當中的情感元素,科學設計語文教學活動,保障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例如,在教學《永遠的白衣戰士》一課時,為了激發學生的積極情感,幫助學生了解偉大的白衣天使以及學習他們身上的精神,教師可以讓學生從課文當中尋找關鍵詞語和句子,并讓學生透過對這些關鍵詞句的分析感悟舍己為人的人間大愛,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充分發掘出語文教材當中的情感教育價值,發展學生情感能力,從而促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養成。
之所以提出審美鑒賞與創作這一要求,其中最為主要的原因是力求學生盡可能地陶冶情操,培養感情基調。小學語文教學側重于拼音識字方面,學生每天做得最多的作業就是寫拼音、寫漢字,久而久之難免會出現厭煩心理。針對這一現象,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實踐過程中要更加注重人文性和審美的作用,切不可過多強調學習工具性的作用。例如,楊萬里的詩中寫到:“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边@一句詩中小荷、蜻蜓代表著兩個不同的意向,所謂意象加意象等于意境,因此,學生可以結合詩人描繪的意向來進行意境的想象與創造,發揮自己的奇思妙想,創造一幅屬于自己的美景。由此學生通過觀看自然景象不斷豐富內心對美的不同認識,進而在美中抒發自己的情感,再添加上相應的感情色彩,便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語文素養。核心素養也就在悄無聲息中慢慢地滲透進了小學語文教學中。
總之,現代教育當中小學語文的教育價值已經不僅僅體現在學生的成績和知識掌握程度上,更重要的是通過語文來讓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價值觀得到提升。對此,教學當中教師一定要積極地找到適合學生的方法,并且要結合實際來培養學生的自身價值和素質,從而讓語文教學得到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