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應貴
(貴州省羅甸縣紅水河鎮羅暮中心校,貴州 黔南 550100)
隨著中學體育教學改革的不斷進展,許多優秀的教學方法、原則與理念不斷涌現。體育游戲作為教學方式的一種,以其對學生獨特的吸引力優勢迅速被認可,并運用于課程之中[1]。體育游戲可激發學生對各類體育項目的參與興趣,調動其積極性,在更有效的師生互動下讓娛樂性融入到體育課程之中,改變傳統強制性要求訓練的教學狀態,讓體育課程內容更豐富。本文以初中體育教學為切入點,針對體育游戲的優勢與應用展開討論。
興趣是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參與教學環節的最有效途徑。對于體育課程而言,考慮到初中生仍舊活潑好動的年齡特征,將游戲融入到教學課程中可改變傳統灌輸式被動學習方法,更突顯出體育課程戶外活動的特征。當游戲教學模式作為一種輔助教學手段,體育各項技能訓練可融入到游戲中,在寓教于樂狀態下完成教學。體育游戲更傾向于游戲范疇,雖說在體育技能訓練下存在一定規則性,但游戲的特點仍然突出。教學模式更具豐富性,讓學生在訓練的基礎上以娛樂的形式增加體能練習,實現了在玩的過程中學習,可明顯提升學習興趣與體育課程的主動參與性。
相較于傳統教學狀態下對學生在某項體育技能要求方面硬性規定的狀態,游戲化教學模式的開展更強調了學習過程中學生的主動參與以及課堂主體地位,更符合新課程標準要求。教學過程的輕松愉快狀態更容易令學生積極思考游戲獲勝的方法,讓其在輕松的心態下更深層次的投入于教學環節,在教師的引導下完成體育項目或技巧練習。
體育課程開設的目的不僅僅在于培養身體素質,更應重視對學生頑強拼搏、永不言棄、團隊合作、勇奪第一等體育精神的培養。游戲只是一種教學形態,在游戲的過程中,班級內劃分的小組,組間競爭可培養學生競爭意識;小組向著獲勝共同奮斗,可培養學生合作意識;在集體榮譽感驅使下每位學生均會拼盡全力,可培養學生拼搏精神;游戲環節各項規則的制訂讓游戲有了一定約束,可讓學生養成遵守規則觀念。體育精神的培養并非在日常教學中口頭描述便可完成,在游戲教學環節潛移默化的培養更為有效。
初中體育課程在展開游戲化教學模式時仍應強調教育二字,不可在游戲中忘卻了教學最終目的。教師展開游戲化教學的課堂預設階段,需考慮到體育訓練項目的特點、參與人數、活動強度等方面,在游戲設計中考慮到二者結合是否適合、對學生的吸引程度是否足夠、教學效果是否會因游戲而減弱。例如在俯臥撐練習時,考慮到強制要求學生在一分鐘內完成固定數量俯臥撐會造成學生厭煩情緒,在課堂預設階段可增加競爭機制,無論是個體間競爭還是小組競爭,均可激發學生潛能,讓其在無形中達到俯臥撐練習要求,讓教育與娛樂可兼顧。
由于初中生在自制能力方面仍舊處于發展階段,在游戲教學過程中可能由于好勝心過強或在教師講解項目技巧時不認真而出現碰撞之類的危險動作,存在一定安全隱患。同時,安全事故也可能是由于教師在課堂預設與生成環節考慮不周全,未意識到某些安全隱患,例如操場上存在凸起的障礙物、集體游戲中對課堂秩序控制有效性等問題。體育游戲的開展與其它體育教學模式不同,在教育性的基礎上兼顧了合作性、競爭性、娛樂性,也涵蓋了不少不確定性因素。因此體育教師應對教學安排精細化考量,避免出現傷害事故,保障學生游戲過程中的安全性,積極做好游戲教學預案。另外,對于存在身體疾病的學生(月經期、心臟病等)應注意針對性訓練,適當減輕強度。
初中生受年齡因素影響,在體育課堂上若長時間處于高度運動狀態易出現負荷量超負擔情況,嚴重時還可能出現肌溶解危險。教師在體育游戲環節應注意游戲強度控制與時間控制,不可整節課程均處于高強度運動狀態。在40分鐘課堂時間內,可安排5-10分鐘的時間作為活動前身體預熱過程以及游戲規則、項目技巧講解過程,強調游戲的規則性與秩序性。合理的負荷是課程有效性與安全性的基礎,適當增加游戲對抗性與競爭性即可,不可失去了教學的本質。
在課堂生成環節,體育教師應用的游戲需根據體育教學項目來合理調整,將游戲項目多元化,保障對學生的有效吸引。例如在短跑教學時,可采用接力賽的方式取代傳統硬性計時規定的方式,將學生分成成員相等的幾個小組來進行接力賽跑,在競爭下鍛煉短跑速度;也可適當增加競爭過程中的趣味性,要求學生在胸前放一張A4大小的白紙,在跑步過程中利用風力保障白紙不掉到地上,否則需要回到起點重新開始,增強短跑練習的趣味性。游戲模式的多元化除了教師來安排外,也可適當征詢學生建議,鼓勵學生自行創設游戲項目,提升其體育游戲的參與度與創造性。
在初中體育教學環節適當加入體育游戲,一來可通過游戲讓體育課程更具趣味性,令學生更愿意參與到技巧練習之中;二來可在寓教于樂過程中更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更符合新課程標準要求。體育教師在創設體育游戲時應重視游戲項目的匹配性、安全性、趣味性、可參與性,提升體育課堂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