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峰
(寧夏中衛市第二小學,寧夏 中衛 755000)
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智慧結晶,樹立了中華民族的精神品質,塑造了國家的價值取向。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源泉,是我們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前提和堅實基礎。小學生是身心發展的階段,更應該接受來自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洗禮,進而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和愛國主義精神,有利于民族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弘揚。為此,將傳統文化融入小學語文課堂之中符合教育改革的發展進程。
小學生年級尚小身心還處于兒童時期,教師在授課的過程中要注意滿足學生整體認知發展需求。小學生身心均處于發展階段,在這一時期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教育能夠為學生人格的后續培養奠定基礎。小學語文在小學生學習科目中占有相當高的比例,是相對比較重要的學科,語文教學不僅要傳授學生基本文化知識還要在此基礎之上加強學生傳統文化的教學。在學生認知發展過程中融入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能夠促進兒童認知的發展和提升自我道德的修養。語文教育貫穿于學生學習的始終,將傳統文化加入語文課堂中能夠幫助學生樹立學習傳統文化的良好學習習慣。小學是學生發展過程中的重要時期,是培養文化素質的重要階段,傳統文化的加入有助于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幫助學生積累更深的文化底蘊[1]。伴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小學語文教師在語文課堂中也在不斷進行創新,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傳統文化融入進小學教學中,可以在繼承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完成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因為我國傳統文化中多是以傳統美德、勤奮好學、尊老愛幼為主,學生在學習傳統文化的過程中,自然而然的受到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進而提升自身素質。文化是道德的延伸,是思想精神的縮影,學習傳統文化也有助于學生了解作者當時身處時代和寫作背景,進而增加歷史知識的積累。傳統文化是對當時文化思想和精神概念的高度總結和概括,在日常教學過程中,語文教師應該注重傳統文化的教學,促進學生德育發展,通過鑒賞學習傳統文化,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傳統文化讀本一般篇幅較短,韻律性強,適合小學生學習,能讓學生掌握更多的語言知識,優秀的傳統文化能夠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進而教會學生更多的人生道理和處事方式。教師在為學生挑選讀本時必須結合學生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選擇難易程度適中的讀本引入課堂中。
校園是學生學習知識的重要場所,學生大部分的時間都是在學校完成學習任務,所以學校和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好校園環境為傳統文化宣傳搭建平臺,進而使學生愛上學校,對校園生活和文化知識產生熱情。傳統文化融入進校園中,可以提升校園文化的整體氛圍,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學習傳統文化知識。學校可以在公示欄中開設傳統文化知識角,學生在課余時間可以進行學習,充分發揮校園平臺的力量,進而打造書香校園,提高校園文化氛圍。學校還可以采取歌唱比賽,傳統文化知識競賽等形式,加強傳統文化的學習,學生在競爭心理的激勵下,全身心的投入進學習傳統文化,為傳統文化注入更新穎的形式,激發學生學習傳統文化知識的興趣,同時還可以加強學生對于校園的熱愛。這樣做的目的不僅突出了學校的教育功能,更是將傳統文化知識以春風化雨的形式浸潤在學生們的心田。教師在授課的過程中可以引導學生進行課外活動,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趣味性,讓學生了解傳統文化對我們日常生活所產生的的積極作用。通過多樣化的教學活動,深化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熱愛之情,傳統文化是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民族縮影,作為新時代的學生,我們應該傳統文化知識,有義務、有責任將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繼續弘揚和傳承下去,加強自身文化素養,提高課堂參與度,進而打造高效的語文傳統文化教育課堂。
語文課堂是學生學習傳統文化的主要陣地,如何豐富語文傳統文化課堂教學形式成為教師們首要探究的問題。經典古詩文具有節奏性強、句子整齊等特點,教師可以先為學生們進行內容上的講解,學生在充分理解內容的基礎之上進行朗讀和表演,學生能夠在這一過程中充分學習古文內容。古詩詞中一般會包含一些意境,教師還可以在課上利用多媒體的新型教學技術輔助教學,幫助學生創設情境,利用幻燈片和配樂營造出詩中氛圍,使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充分感受到作者在創作時的心境,進而更加明確文中所表述的中心主旨。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及時更新教學理念,轉變教學模式,采取更新穎的教學方式吸引學生的課上注意力,培養學生學習興趣,興趣是學習第一推動力,只有具備良好的學習興趣學生才會更加積極的投身進傳統文化的學習中。
將傳統文化知識納入小學語文課堂中,意在樹立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塑造健全的人格。優秀的傳統文化是中國人民五千年智慧的結晶,只有不斷將其傳承并發揚光大,中華民族才能長久的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學生也可以通過傳統文化的學習,增加自身語文文化素養,進而提升自身綜合素質,全面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