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梅
(吉林省乾安縣第二小學,吉林 乾安 131400)
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以培養創新精神、研究能力為目標,構建培養小學生創新精神的教學模式。問題意識是培養創新精神的起點,在信息課堂營造創新環境,以問題為中心,教會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我們在課堂中關注的重點是孩子的學習狀態、學習能力和思維能力,教師的提問引導尤為重要。隨著教學模式的改變,一節課內容多、強度大、操練多,現在不敢、不愛發問的學生越來越多,孩子們害怕自己提出的問題幼稚、淺顯,引起老師同學的譏諷而選擇沉默,導致自己的思維活躍不起來。產生這個現象主要是學生缺乏問題意識,問題意識是急需培養的,這就需要老師去提供一個寬松和諧的課堂氛圍,做到生生平等、師生平等,老師不能以權威者的姿態面對學生,而應以參與者的身份與學生一起探索、學習。對于學生提出的問題給予鼓勵,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和自信心。讓學生逐步解放自己,讓思維自由馳騁。在課堂上引起我們注意的是:一是老師是否能精心創設問題,學生能不能從中找到問題。二是老師提問后給學生留出足夠的時間來思考,學生有時間和信心去發現、回答問題。三是課堂上學生之間的合作是否成功,學生相互交流研討,可以增長知識,充分體驗創作的樂趣。四是老師應具備足夠的素養,善于發現問題并提出問題,他才能鼓勵學生勇于思考、勇于提問。
喜歡探究是小學生的特點。好的問題情境可以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解決問題的欲望。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利用教學內容、學生生活經驗、舊知識提供給學生一些直觀形象的問題情境,可以有效的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提出問題的動力。如何在課程中創設問題情境呢?我們可以根據教學內容準備一些豐富的素材,從熟悉的人和事物創設生動有趣的問題情境,激發學生提問。在教授《從烽火臺到互聯網》時,為了讓同學們更有興趣也更直觀的了解互聯網作用,課堂為使學生了解我國乃至世界通訊的發展,以及通訊方式給人們生活帶來的巨大變化,我設計了一張有缺陷的問題表格,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網上搜尋,在嘗試中學會使用互聯網,并能補充表格,完善缺失的信息。創設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的問題情境,能激起學生的好奇心,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教學環節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循循善誘,誘導啟發,創設積極參與、自主探究問題的情境,課堂提問靠教師的誘導啟發,使學生處于興奮狀態,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教學實踐證明,提問環節出現冷場,不是學生啟而不發,而是缺少啟發性所致。例如《完善自己的空間》,對于大部分學生來說,肯定是無從下手。為了讓同學們更快的了解完善空間的方法,我提出問題:如果讓你們來完善自己的空間,該怎么做?學生馬上討論起來,在觀看小組內同學空間時提出自己的觀點和看法,使學生的思維達到一個新的高度,處于非常活躍的狀態。
激發學生積極思考、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重要手段,就是設計既有聯系,而且一個問題比一個問題更有難度與坡度的問題情境。教師應從學生的實際出發,遵循學生認知的階段性特點,使學生能夠在教師的啟發下通過自己的努力,層層遞進,達到知識的高峰。通過問題難易層次的遞進,形成知識點由易變難過程,更好地培養學生提問能力。
事物之間都有一定的聯系,指導學生由舊及新,進行新舊對比,通過新知識提出新問題,解決新問題。從已知和未知之間尋找相似點,舉一反三,知微見著,達到溫故知新的目的。學生有一定的知識庫存和知識積累。找到新舊知識的結合點,既能以舊促新,又能構成新的知識體系。這樣學有聯系,學有所得,會讓學生感到舊知識有所用,新知識有所托,求知欲會更強。
問題是起點,只有問題的產生和解決才有學習的過程和結果。“懸念”可以引起學生探究的興趣,激發學生發現的欲望。教師對某個問題懸而不講,創設懸念的問題情境,造成一種非弄懂不能滿足心愿的心理態勢,在這種好奇的狀態下,學生初步掌握的最簡單易理解的進入動畫效果制作,知道了“幻燈片可以制作動畫”,并循序漸進,進行了退出的動畫添加,探究學習強調和路徑等效果,力求效果的完美。
在教學中,老師要有意識地為學生營造動手實踐的氛圍,讓學生有機會尋找問題、提出和解決問題。教師不要對學生提出的問題立即解答,而是鼓勵學生提出更多的想法。教師要給學生足夠的思考問題時間,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總結。學生們經過動手操作實踐,找到了最佳答案。自由操作、探討交流的氛圍中,學生的思維變得異常活躍,不斷質疑,并尋求解決方法。
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雖然是老話題,但卻永遠是新課題,給學生主動提問的時間和空間,并且善于引導和點撥,讓學生會發問,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這樣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被調動起來,在學習過程中體會到快樂,更加熱愛學生,把課堂真正還給學生,讓他們成為課堂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