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星兒1 陳春蓮2
(1.中國礦業大學(北京)馬克思主義學院,北京 100083 ;2.北京政法職業學院 思政部,北京 102628)
馬克思在描繪未來的共產主義時指出:“這種共產主義,作為完成了的自然主義=人道主義,而作為完成了的人道主義=自然主義,它是人和自然之間、人和人之間的矛盾的真正解決。”[1]生態文明作為文明發展新階段,是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在新的高度上的辯證統一。在新時代,我們要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就必須以習近平生態思想為指導,牢固樹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習近平生態思想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踐中形成和發展的,對促進我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有著巨大的推動作用,我們要結合實際,在認真學習的同時加強研究,在加強研究的同時貫徹落實。
任何一種科學理論的形成都不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而是有其思想來源和理論淵源的。習近平生態思想的形成同樣如此,它的思想來源和理論淵源主要來自于兩方面,一方面來自于馬克思恩格斯的生態思想,另一方面來自于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中國化發展的理論成果,即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的生態思想。要正確把握習近平生態思想,就必須對其產生、形成的思想來源和理論淵源有一個初步的了解和認識。
馬克思恩格斯生態思想是馬克思主義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核心是正確闡述人與自然的辯證關系。
馬克思認為,私有制是造成資本主義社會生態問題的根源,資本家的目的是追求利潤最大化,他們通過對自然的無休止開發甚至大規模掠奪去獲得更多的經濟利益。這樣的“生產”是竭澤而漁的,這樣的“發展”是難以持續的,這樣的“生產”和“發展”使人與自然的關系處于對立狀態。馬克思的生態思想堅持辯證看待人與自然的關系,要求人做到既合理改造自然,又恰當保護自然,在這個過程中體現出人類的文明和倫理。
恩格斯認為,人是生態自然演化的產物,在這個過程中勞動起了重要作用,同時人又通過勞動去開發和利用自然。恩格斯的生態思想強調要以人的勞動為基礎來闡述人與生態自然之間的關系,人的勞動要在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的同時遵循自然法則,人要通過勞動與生態自然建立和諧的關系,人要在開發和利用自然中注意維持生態自然的平衡與協調。
總之,不論是馬克思的生態思想還是恩格斯的生態思想,它們的核心都是正確闡述人與自然的辯證關系,即人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產物,人的實踐活動以自然為基礎,人的勞動要遵循自然法則,人與自然要和諧相處。
作為黨的第一代領導集體的核心,新中國成立以來,毛澤東對如何正確處理人與自然關系這個問題非常重視,發表了許多重要講話。毛澤東強調,要正確把握自然規律與人的主觀能動性之間的關系。一方面,人要尊重自然規律,要按自然規律辦事,實事求是;另一方面,人的發展離不開對自然的開發和利用,人在尊重自然規律的同時可以發揮其主觀能動性,在遵循自然法則的前提下去改造自然,運用改造自然的成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毛澤東的生態思想為這方面后續的探索開辟了道路。
鄧小平作為黨的第二代領導集體的核心,帶領中國人民進行改革開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改革開放過程中,鄧小平針對過去我們在發展經濟、擴大生產中對環境、生態注意不夠甚至造成破壞的一些問題,告誡人們要以科學的態度來對待環境和生態。鄧小平認為,為了加快發展,就必須大力推進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各項建設,但在經濟建設中要加強對自然生態的保護,注重生態安全,經濟建設要與環境保護同時進行。鄧小平的生態思想深化了中國共產黨人對生態問題的科學認識。
江澤民的生態思想以可持續發展戰略為依托,不僅將國家層面的生態建設上升到一個新的階段,而且將生態建設落實到具體的政策中。胡錦濤的生態思想以科學發展觀為核心,將生態保護提升到“五位一體”的國家戰略高度,強調生態文明建設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江澤民、胡錦濤的生態思想是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中國化過程中的新成果。
習近平生態思想是在繼承馬克思恩格斯生態思想和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中國化理論成果的基礎上,緊密結合當今中國實際,經過對人與自然的辯證關系的進一步思考和探索,而逐步形成和發展的,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和理論特征。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進入新時代、中國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而奮斗的今天,習近平生態思想有著極其豐富的科學內容和十分重要的時代價值。
習近平在擔任浙江省委書記時,于2005年 8月 15日到浙江湖州安吉考察,首次明確提出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科學論斷。他強調,科學的發展理念是我們所必須堅持的,要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用綠水青山的思想和理念構建出一條綠色、健康、可持續的經濟發展道路。習近平指出:“人因自然而生,人與自然是一種共生的關系,對自然的傷害最終會傷及人類自己”。[2]他強調,經濟發展要符合自然規律,要順應自然,不能刻意去干擾自然。要構建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促進生態環境長遠發展,將自然生態優勢源源不斷地轉換為經濟發展的優勢。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習近平的“兩山”思想就是被實踐所證明了的建設生態文明的科學指南,對保護我國生態環境,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系,既需要生態倫理也需要法律制度。生態倫理和法律法規構成生態建設的兩大支柱,一方面,法律需要生態倫理為其提供合理支持和道德支撐,另一方面,法律可以為生態倫理提供有效的手段和可靠的保障。習近平指出:“要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盡快把生態文明制度的‘四梁八柱’建立起來,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制度化、法治化軌道”。[3]完善生態建設與生態保護的相關法律是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保障,在加強生態倫理建設的同時必須促進生態法治建設。“只有實行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才能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可靠的保障”。[4]
生態文明建設需要法律制度保障,那么,具體應當怎么做呢?習近平強調指出,生態環境涉及經濟社會建設各個方面,要大力加強法律制度建設,用最嚴格的法律制度來保護生態環境。其一,要完善經濟社會發展考核評價體系,在社會發展考核評價體系中將生態建設納入進去。其二,要建立責任追究制度。將生態破壞責任的追究具體落實到各級單位以及個別人,使之承擔破壞生態的“罪名”,并給予一定的懲罰。最后,要建立健全資源生態環境管理制度。我國地域遼闊、生態多樣、環境復雜,在生態建設上既需要全國統籌規劃,也需要從各個地方的實際情況出發,具體情況具體對待,逐步建立健全資源生態管理制度。完善這些法律制度,不僅能夠生動體現習近平生態思想,而且能夠從法治層面為習近平生態思想的貫徹落實提供堅實保障。
習近平生態思想中對整個人類社會與自然關系思考的一個重要成果就是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它不是僅僅從中國的地區經濟或者社會發展角度來思考全球共同面臨的問題,而是從整個人類發展共同利益的層面來看待全球共同面臨的問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要求所有國家共同去面對人與生態關系的問題,一方面,因為生態安全關系到所有國家的未來,生態環境問題不是哪一國要面對的個別問題,而是全球要面對的世界性問題;另一方面,處理好人與自然生態的關系是需要所有國家都作出相應的努力,這是整個人類共同的責任,每個國家在生態環境問題上都不能只是“各人自掃門前雪”,僅靠某一個或某些國家做出努力,是不可能解決好這方面的問題的。生態倫理不能停留在理論上或者人們的口頭上,而是要在現實生活中去踐行、去落實。正如習近平所說的那樣,“生態文明建設同每個人息息相關,每個人都應該做踐行者、推動者”。在面對生態問題上,同心同德,共同處理好人與生態的關系,共同促進人類與自然形成和諧共存的關系,這是所有國家的責任,也是每一個人的責任。習近平指出:“國際社會日益成為一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面對世界經濟的復雜形勢和全球性問題,任何國家都不可能獨善其身”。[5]生態問題是全球性問題,需要國家間進行合作,需要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去面對。習近平強調指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關鍵在行動。我認為,國際社會要從伙伴關系、安全格局、經濟發展、文明交流、生態建設等方面作出努力”。[6]促進整個人類與自然和諧共存的可持續關系,就是在為整個人類謀發展,就是對整個人類的未來負責。
建設美麗中國的戰略構想是黨的十八大報告首次提出的,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到2035年,“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中國目標要做到基本實現”。習近平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他指出:“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美麗中國是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對未來中國社會面貌的一種期待性愿景,是美好生活的落實。建設生態自然是一件幸福而美好的事。我們在處理人與自然的生態關系時,要把自然生態的良性發展與人自身乃至中國社會的健康發展相統一。美麗中國思想為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提供了一種生態倫理情懷,一種人類與自然和諧共存的高尚情懷。習近平以“美麗中國”為總體理念和發展愿景,對促進中國發展的生態倫理關系進行了深層次思考,倡導構建一種人、社會與自然生態的和諧統一關系,使人們在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麗社會里生存發展,中國人民正在為此而努力奮斗。
習近平生態思想不僅僅是立足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踐層面,而且站在了整個人類現代化發展實踐的角度上,對自然生態與人類文明的辯證統一關系作了科學闡述,既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科學指南,也為世界各國如何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提供了思想指導。新時代新形勢下,我們應當加強對習近平生態思想的學習、研究、宣傳,并將其貫徹、落實、體現在實際生活中,使之發揮更大的作用,為發展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作出更多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