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宏
(黑龍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80)
根據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及認識論,隨著人腦的進化和發展,人類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開始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由對事物現象的認識上升到對事物本質的、規律的認識。人腦的這種功能被稱為思維。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人類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實踐領域越來越紛繁復雜,但無論哪個領域都離不開思維工具。偵查活動是人類一種特殊認識活動,它是查明案件真相,懲處犯罪,維護社會公共秩序的重要手段。正確、合理、靈活地運用各種思維方式是偵查實踐活動取得成功的決定性因素。據此,筆者認為,偵查思維就是偵查主體在偵查實踐活動中,根據案件相關材料,運用各種思維工具,對案件各要素進行分析和推理,從而認識案件本質的過程。這里的案件各要素主要包括:案件性質、作案時間、作案地點、作案工具、作案手段、作案者與被害人的關系及作案者本身等。
根據我國《刑法》的相關規定,對刑事案件的偵查主要由公安機關和人民檢察院管轄,職務犯罪主要由檢察機關負責偵破,如貪污受賄犯罪案件、國家工作人員的瀆職犯罪案件、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利用職權實施的侵犯公民人身權利和民主權利的犯罪案件。除此之外的刑事案件的偵查工作由公安機關負責。兩類案件在偵破思路和偵查方向上存在明顯差異,筆者在此強調,本文所討論的偵查思維,其視域僅限于公安機關偵破刑事案件的思維方式。
偵查思維是偵查主體在偵破案件過程中所運用的多種思維形式的統稱,具體包括以下幾種:
是指偵查主體通過觀察獲得原始證據,這里的觀察是廣義的,包括動用感官和科學儀器,觀察的基本手段是看和聽,看,主要通過現場勘驗來獲取物質痕跡信息,聽,主要通過調查走訪目擊者或案件相關人員來獲取信息。通過該種思維形式,偵查員初步獲得與案件相關的感性形象認識,這些形象認識是偵查員提出偵查假說的原始材料,因此,它是其他一切偵查思維進行的基礎。
是偵查主體運用在長期偵查實踐中形成的經驗對現實案件中的信息進行加工、比較和選擇的思維方式。偵查經驗使大量簡單相似的偵查活動模型化,當遇到相似的情況,偵查主體會通過經驗模型直接得出結論,提高辦案效率。如同形象思維一樣,它也是其他思維方式發展的基礎。
是偵查主體將辨證邏輯思維及傳統邏輯理論中部分推理方式應用于偵查實踐而形成的,是所有偵查思維形式中最為科學、理性的一種方式。偵查思維一個重要的特點就是它的回溯性,即由已知的結果去推原因,進而形成偵查假說,為偵查活動指明方向和范圍。偵查假說具有明顯的推測行和傾向性,要想擺脫簡單的猜測和臆斷,使推測更接近案件真實情況,就必須建立在偵查邏輯推理的基礎上。偵查中常用的邏輯推理形式包括兩大類:一種是演繹推理的或然形式,如偵查假言推理、偵查選言推理、偵查三段論推理。第二種是歸納推理:如偵查類比推理,回溯推理和假說演繹推理等。
是偵查主體在偵查實踐中,以極其直觀、濃縮的形式對案件相關情況做出迅速識別。該種思維形式無需進行邏輯推理,對案件直接產生本質性的認識,即“跟著感覺走”。其過程極其短暫,但卻內容豐富,通常直覺思維是建立在經驗思維的基礎上。
也被稱為頓悟思維,是偵查主體在偵查實踐中,由于內部或外部的某種突發因素的刺激,對案件產生突破性認識的一種思維形式。被有人形容為“剎那間閃過腦際的一道閃電”。它雖然不是常規的思維工具,但有時往往會成為突破偵查僵局的利器。
對于偵查員來說,只有在擁有一定的案件相關材料的基礎上,才能對這些材料進行分析、研究,才能提出偵查假說,通常案件相關材料越豐富越有利于形成正確的偵查假說。因此,成功、嚴密的形象思維是一個案件成功告破的前提條件。運用形象思維應遵循以下原則:
1.全面細致原則
就像有句話說的那樣“證據都藏在細節里”,因此,偵查員在收集證據時要全面細致,避免疏漏。要像著名的美籍華裔刑事鑒識專家李昌鈺博士說的那樣“一寸一寸找證據”。這需要偵查員極具耐心和毅力。李昌鈺博士在偵破著名的“泛美航空公司空中小姐海倫失蹤案”時,為了尋找海倫被碎木機攪碎并拋灑湖中后可能在湖邊留下的尸體碎屑,冒著風雪嚴寒,帶著上百個刑警在湖邊融雪收集證據,經過3個多星期的搜索,共搜集到了56塊碎骨,幾堆頭發,為了證明這些碎骨同屬于一個人,他們總共進行了5000多項檢驗,最終憑借這些一寸一寸找來的證據將狡猾的嫌疑犯定罪。
2.合理取舍原則
偵查員在偵查初期運用形象思維收集到的證據大多是雜亂無序、真偽并存的,接下來的工作就是對這些信息認真整理、鑒別,去偽存真,選取有價值的信息。這需要偵查員平時不斷地用心積累經驗,培養自己敏銳的觀察能力和優秀的形象思維,這不僅可以幫助偵查員正確地鑒別信息,做到合理取舍,甚至可以協助偵查員在一開始就往正確的方向去尋找證據,避免盲目地一寸一寸地尋找證據。
3.關注特殊原則
運用形象思維收集案件相關信息時尤其要關注特殊信息,它往往會成為案件的突破口,節省辦案時間,提高辦案效率。例如,在一起報復殺人案中,一村民在當晚10點鐘左右在自己門口的公路上身中數刀,后不治而亡。由于案件發生在晚上且地處偏僻,作案者手法干凈利落,現場沒有留下任何有價值的線索和痕跡。但在調查走訪中有目擊者反映,就在案件發生的同一時間曾在公路上看到跑得飛快的兩個黑影,他們手里還提著明晃晃的東西,雖沒看清長相,但也描述出了兩個人大致的體貌特征。這就成為偵破該案件的特殊信息,后偵查員圍繞這條重要線索展開追蹤,破獲此案。
1.熟練掌握,靈活運用各種推理形式
偵查邏輯思維是一種按照一定的程序所進行的綜合推理判斷,這種以理性推理為核心的思維形式在案件過程推演和重建中具有其他思維工具所不具備的優勢。要想充分發揮它的功能,偵查員就必須熟練掌握相關的邏輯推理形式,并能在實踐中靈活運用。傳統邏輯思維理論所涉及的推理方法內容豐富,但在偵查實踐中經常被用到的不過寥寥幾種,都是傳統邏輯中最基礎、最簡單的部分,而且都具有或然推理的典型特征。具體包括:偵查假言推理、偵查選言推理、偵查三段論推理,偵查類比推理,回溯推理和假說演繹推理等。如果偵查員能夠做到在偵查實踐中將這幾種方法“信手拈來”,就已經能讓偵查員受用終身了。
2.以客觀事實材料為基礎
正常的思維進程是由原因到結果,但偵查思維則是逆向而行,由結果推原因。因為,除了現行犯罪外,偵查主體不可能事先知道犯罪過程,要想弄清案件真相,就要根據已知的真實的案件相關情況去推測那些因果關系尚不明確的事實,形成偵查假說,進而確定案件偵查方向和范圍。案件本身的結論可能只有一個,而造成這個結論的可能性原因卻有多個,因此最初形成的偵查假說可能會有多個。這就是偵查思維的回溯性決定其假說性,而假說性必然帶來或然性。要提高這些或然推理的可靠性,前提就是推理必須以客觀事實材料為根據,否則推理方法再豐富,形式再嚴密,得出的結論都很難正確。因此,在偵查實踐中,偵查員必須以真實的客觀事實材料為根據,嚴格按照思維方法對案件情況進行推理,這樣形成的偵查假說理論上雖非必然,但事實上已經越來越接近必然。
偵查經驗思維與偵查直覺思維在產生機理上基本一致,因為,直覺的產生是建立在經驗的基礎上,是經驗在短時間內高效集中的爆發。因此,在這里將二者合并集中論述。
1.用豐富的經驗,深厚的理論知識克服經驗思維的偏差性
從認識論的角度講,人在觀察事物時,頭腦并不像英國哲學家洛克所說的是一塊“白板”,而是像海德格爾在他的“理解前結構”理論中闡述的那樣:人在觀察過程中總是以原有的觀念、經驗為前結構。偵查員作為偵查思維的主體,亦然如此。在察看犯罪現場時,偵查員必然帶著某種“經驗”或“預感”去觀察,然后才能理解這一被觀察的事物。對于一定條件下,一定范圍內,重復出現的常規案件,偵查經驗思維的運用必然是最有利、最高效的思維工具,且經驗的積累越多,對類似問題形成的判斷就越快。但經驗直覺思維也存在局限性,它總是在一定條件下,一定范圍內形成,一旦遇到的情況脫離開原有的條件范圍,再用原有的經驗去判斷就會發生偏差,這種錯誤常常出現在饒富經驗的偵查員身上,因為他們的經驗限制了他們的想象力及客觀的態度。為了盡量避免發生這種錯誤,偵查員必須不斷豐富自身知識,尤其是偵查理論知識,使自己的經驗始終在客觀理論的指導下,才能避免偵查經驗直覺思維的偏差性所帶來的不利影響,從而推動案件的最終偵破。
2.摒棄封閉思維,以開放性的思維克服經驗思維的傾向性
如上文所述,偵查思維活動不是孤立無參照的偶發的、隨意的思想活動,偵查主體自身的經驗會對偵查活動有重大的影響。經驗的運用會提高偵查效率,但其偏差性、傾向性也會影響案件的順利偵破,甚至會誤入歧途。就像有人所說的:“刑事偵查工作最拍的是存著既定的想法,沿著一個方向,一頭就栽進去,完全不顧別的浮現出來的證據,只是主觀地朝著既定的方向發展,不考慮別的可能性,‘想當然’地辦案”。于是,偵查主體在進行思維時最好能有選擇地吸收其他偵查主體或偵查集體的思維結晶,盡量堅持開放性思維,避免封閉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