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博一 藺永新
(河南博物院,河南 鄭州 450000)
引言:十九世紀末,現代教育學的蓬勃發展感染了博物館界,不少歐美博物館開始為兒童觀眾打造專屬的展覽空間,博物館的教育性不斷凸顯。然而隨著網絡科技的不斷發展,尤其是孩子們接受教育的方式日益多樣化、碎片化、高速化,這對博物館在新的時代中發揮教育科普功能、對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補充功能帶來了嚴峻挑戰。
博物館成立的根本目的,不是簡單地征錄保存文物、展示文物的價值,這只是實現目的的手段。從根本上講,博物館的存在是為了在當下以及更重要的未來,讓大眾了解知識、了解過去、了解燦爛輝煌的物質文明。博物館存在的意義與價值,就在于博物館如何被更多的人了解和使用,如何成為公眾與多元文化聯結的橋梁。
以博物館為場景開展豐富多彩的教育活動,可以使民眾尤其是學生了解我國上下五千年輝煌燦爛的文明、了解日益發展的科學技術、了解不同地區的文化差異與自然風貌差異,加深對經濟、文化、社會、科技等各個方面的理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學習到高效的學習方法。而其中,藝術化實踐在博物館科學教育活動中的應用,能夠豐富博物館科學教育活動的展現形式,給學生豐富的美學享受與體驗,在眾多科學教育活動中增加博物館科學教育的吸引力,促使學生走進博物館。同時使博物館的科學教育活動在學生心中留有更深刻的影響與探知未來的更大求知欲。
博物館科學教育活動在人們的日常科學教育活動中屬于一種門檻較高的活動[1]。區別于現今拿出手機就可以接受科學教育的在線課程、教育教學相關的小視頻、聽從教師或跟隨學長前輩就可以學習科學知識等更為靈活便捷的科教活動,人們去博物館接受科學教育需要花費整塊的時間和較多的精力。人們更習慣于將博物館定義為存放貴價收藏的建筑而不是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的空間,對踏入博物館進行科學文化知識的學習充滿了心理上的距離感。而當下博物館的主營項目也確實為收藏品的展示,管理人員的日常以維護、保護文物為主。專門組織開展博物館科學文化教育的專業人員較少。除了學校和團體組織的博物館科學文化教育之外,人們缺乏進入博物館感受科學文化教育的機會,自然也難以形成這樣的習慣和意識。
首先,博物館的科學教育活動未能充分的了解受教育者的心理。對于主要的受眾人群學生來說,他們有著活潑好動、注意力分散的性格特征。未成年人主動參與進博物館的科學教育活動中來的主要目的是豐富課余生活、緩解學習壓力、增加親子互動時間。而目前博物館科學教育活動的設置以聽講解、看展覽為主,學生在科教活動中的互動很少[2]。其次,博物館的科學教育活動未能給受教育者創造適合的教學情境。博物館的教育活動混合在展覽觀看的過程中,未能給學生打造學習相應的獨立空間,也缺乏探索區域和體驗設施。很多展覽設施的高度、使用操作方式不適應未成年學生的身高力量特征,學生無法深入的參與到博物館的科學教育活動中去。
增強博物館科學教育活動的藝術化,增強科教活動的吸引力,首先是要意識到藝術化實踐對于博物館科學教育活動的重要作用。博物館管理工作者要轉變觀念,與時俱進。第一,開展多種形式的培訓,增強博物館從業者的藝術修養和科學素質,加深博物館從業者對于科學和藝術之間的聯結與轉化的理解;第二,開展多種形式的線上線下交流活動,例如,組織進行國外先進的博物館科學活動藝術化相關書籍著作的讀書分享會;支持博物館工作人員去成功舉辦過藝術化的博物館科學教育活動的博物館交流學習;鼓勵博物館工作人員之間的信息交流與分享。第三,加強對青少年學生心理的了解與把握,積極開展社會調研,加強對青少年心理學理論的學習。
博物館陳列展示出的文物藏品對于青少年學生來說是“死的”,缺乏吸引力,而藝術化的活動表現形式,可以幫助文物在學生眼前成為“活的”,牢牢抓住受教育者的眼球。例如,北京自然博物館在二零一二年七月編排的《地球媽媽生病了》科普短劇,短劇在自然博物館的植物展廳上演。學生們在參觀植物展廳中陳列的豐富多彩、生機勃勃的各種植物之后,觀看到劇目中一株株之前參觀過程中看到的植物幻化成了人形,在瘋狂砍伐的工人刀下一個個痛苦死去。地球環境因此而變得沙漠肆虐、黃土漫布,降水變得稀少、河流變得渾濁。學生們的保護欲被極大程度的激發,不僅深深記住了植物的名稱,同時對保護植被保護環境的教育主題有了深入的理解與認知。
對于博物館管理工作者來說,日常的文物保護、維護、信息錄入工作已經非常繁重,相對于增加藝術化的科學教育活動的工作來說,博物館中專門的教育人員配給是不足的。吸納社會上專業人才的加入,有助于提高博物館科學教育藝術化的專業性和藝術活動舉辦的效率,對于完善博物館的日常管理來說是非常必要的。博物館應積極與劇院、劇目導演演員和藝術設計與創作團隊、科技秀設計與布景人員、策展人、志愿者、義工加強聯系,通過專業化人才的加入,緩解博物館日常工作面臨的壓力,同時保障了藝術化的博物館科學教育活動的高質量展開。例如北京自然科學博物館的《地球媽媽生病了》,全部劇目的劇本創作、導演編排、演員場務都由志愿者擔任,演出劇目質量高、貼近學生的思維與理解,極大地吸引了學生的關注與興趣。
從觀眾踏入博物館的第一分鐘開始,事實上科學教育活動就已經開始了[3]。博物館的裝潢設計、文物陳列的方式效果、館內的燈管效果、音樂氛圍都在對步入館內的觀眾起到潛移默化的科學教育作用。因而,博物館的整體布局與日常管理中,應用多種現代信息科學技術展示博物館的綜合魅力對博物館科學教育活動的藝術化是非常重要的。首先,博物館要運用現代化的燈光與舞臺技術,整體設計展廳內的燈光布置,增強文物陳列與擺放的設計感與藝術感,使觀眾在觀看展覽時可以得到良好的美學體驗;其次,在藝術化的科學教育活動開展時,綜合運用VR體驗技術、3D視覺影響技術、人工智能等多種手段,加強藝術活動的展現力與吸引力。
結論:綜上所述,博物館在科學教育領域中是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有力補充,并以其豐富多彩的教學形式、多樣化的實物文物案例吸引著廣大觀眾的參觀學習。提高博物館科學教育活動的藝術性是提高博物館科學教育活動教學實踐效果的必然途徑,我們應從多種角度進行思考、向發達國家和地區的先進經驗學習、培養具有藝術觀念與藝術素養的博物館人才,促進博物館科學教育活動的順利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