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志琳
(中共臨川區委黨校,江西 撫州 344100)
文化資源的開發、利用,是對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殷切回應。對于增強文化軟實力,提升經濟競爭力具有重要的意義。就文化資源及其開發、利用而言,臨川文化是贛鄱文化的縮影,具有的優勢在全省具有普遍性,存在的問題在全省具有典型性,在此基礎上提出的對策對全省文化資源優勢向經濟優勢轉化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1.戲曲方面。撫州素有“戲曲之鄉”的美譽,其中最知名的是《臨川四夢》。撫州是江南地方戲曲出現最早和最興盛地之一,宜黃戲、廣昌孟戲已被列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2.才子文化方面。撫州自古就是 “才子之鄉、文化之邦”,誕生了王安石、曾鞏、湯顯祖等著名人物,他們不僅對中華民族文化的發展作出了偉大的貢獻,而且還享譽全球。
3.民俗文化方面。臨川文化中民俗方面最具地域代表性的是儺文化。臨川儺文化是中華文化藝術園地的一朵奇葩,跨越了人類社會多個朝代的漫長歷史,在不斷地舍棄、吸收、演變和積累的過程中,形成了別具一格的特點,又蘊含著極深的文化內涵。
4.宗教方面。宗教活動場所遍布撫州市各地,宗教種類繁多,足以見得臨川文化區域對宗教的包容性。其中,臨川的圣若瑟天主大教堂規模名列全國第三;宜黃的曹山寺被列入江西省重點寺廟,為我國佛教禪宗五大派系之一曹洞宗的祖庭,在海內外佛教界享有盛名。
5.傳統建筑方面。臨川文化區域內的傳統建筑是贛派建筑的重要分支,其中代表性的建筑村落有樂安流坑、宜黃棠陰、廣昌驛前、東鄉浯溪等。
臨川文化是撫州的一張名片。依托臨川文化,增強文化自信,擴大撫州名人在世界的影響力,將文化資源轉化為發展優勢,是撫州唱響臨川文化的初心。2016年,撫州緊緊抓住湯顯祖、莎士比亞和塞萬提斯逝世400周年的歷史性機遇,精心組織了系列紀念活動,掀起了一股“湯學熱”,舉全市之力舉辦了44項文化活動,在海內外刮起一股“臨川文化風”。這項以文化為龍頭的發展行動包括整理復排傳統地方戲,努力打造現代“戲都”;以數字出版為龍頭,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等。
臨川文化開發、利用,享有從中央到省級多項政策機遇。從中央層面看,國家高度重視文化事業的發展,提出文化強國戰略。從地市級層面看,撫州市提出要充分發揮文化與生態兩大優勢,用新發展理念謀劃撫州發展,可見將文化優勢轉化成發展優勢是撫州發展的重要路徑。
一是部分市、縣領導者對文化產業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要性認識和重視不夠,認為發展文化產業風險大、周期長、回報率不高。二是追求經濟利益最大化的企業社會責任承擔不夠。一些企業借傳承文化之名大肆謀求自身經濟利益,嚴重阻礙文化資源轉化,暴露出政府在落實政策過程中,執行力度與監管力度不夠。三是文化消費還未形成新風尚。撫州市文化市場尚處于培育期,居民尚未形成長期、持久的文化消費習慣,文化項目缺乏規模消費人群。居民文化消費水平及消費意識總體較低。
人才是文化產業發展的靈魂,撫州雖然是才子之鄉,但技藝傳承仍然面臨人才斷層困境,加之,文化產業高度創新性的特點,如果沒有一批能把本地豐厚的歷史人文資源按照現代產業觀點打造成有賣點的現代文化資產的創新人才,文化產業發展將無從談起。撫州市創新創業能力的人才外流多,人才的缺失制約了臨川文化資源轉化。
文化產業集群還未形成
文化產業呈現多核孤立現象。臨川文化業態門類較為齊全,涉及眾多領域,多個行業,但分屬不同行政部門管理,各自為政,各管一塊,缺乏合力,資源整合還不夠,缺乏樹立大旅游、大產業、大合作、大效益的經營管理理念;制約文化產業發展的體制性問題沒有得到根本解決,文化產業的行業壁壘、地區壁壘依然存在,沒有得到有效整合,難以實現文化資源的“聚變”和擴張。
一是必須高度重視文化產業發展,轉變管理文化產業觀念,由“辦文化”向“管文化”過渡,堅持“一手抓繁榮,一手抓管理”,充分挖掘、利用臨川文化資源。二是以市場優先,建立文化資源配置的市場機制,引導企業樹立正確的發展觀,主動承擔社會責任,提高文化資源轉化質量。三是培育文化市場,尋求臨川文化和市場需求的契合點,探索臨川文化產業化最佳的盈利模式,積極引導人們消費,搞好市場預測、廣告宣傳、市場營銷,回應百姓美好生活需要。
抓住戰略機遇,制定文化產業集群總體規劃。正確把握臨川文化產業發展和演化的基本規律,打破“各自為戰”的地域思想,樹立“大集群”的觀念,確定產業戰略定位和發展方向,明確主導產業,避免產業同構、同質競爭和重復建設,編制產業集群總體規劃,統籌指導文化產業集群發展。
聚焦高質量發展,推動文化產業集群提質增效。一是質量管理,推動產業園區提檔升級。二是聚合優勢,提升核心品牌競爭力。三是立足特色,推進文化集群全域化發展。
第三,培養隊伍,激發活力,使文化產業發展實現跨越。首先,創造條件,營造氛圍,吸引聚攏人才。其次,不拘一格,完善機制,培養用好人才。重點抓好管理經營人才、策劃營銷人才和文化產業發展以及大型文化活動的創意人才的培養。
總而言之,江西是一個文化資源大省,江西11個地級市有各具特色的文化優勢,堅守中華文化立場,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助推江西文化強省建設,已成江西發展共識。因此,從文化資源轉化理念、構建文化產業集群兩方面探索實施路徑,不僅對提升臨川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具有針對性,而且對提升江西文化強省戰略具有借鑒和推廣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