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圓圓
(河南省南陽幼兒師范學校,河南 南陽 474150)
眾所周知,幼師生在培養過程中的必選課程之一就是音樂課程,借助于音樂課程的熏陶,能夠幫助他們掌握必要的音樂技能技巧以及相關的幼師音樂教學理論知識,進而有效的提升幼師生的音樂教學能力。隨著國家對幼兒美育工作的重視程度越來越突出,如何確保幼兒在音樂教學的過程中領悟到美育的魅力,從而樹立對于音樂等美好事物的熱愛之情,關鍵之處就在于幼師的音樂教學水平。幼兒師范學院作為培養幼師的主要陣地,其所開設的音樂課程有別于藝術學院的音樂課程,這就意味著幼兒師范學院音樂課程的教學目標也別于藝術學院的教學目標,為了能夠切實保證幼師在音樂課程的學習質量,我們應當加強學習共同體理論對于師音樂教學改革的研究工作。
所謂幼師音樂教學的“學習共同體”指的是幼師在幼兒師范學院的音樂課程進行思想方面的相互交流,在這個交流的過程中每一個人都能夠在這個合作化的學習環境中平等的對話,共同分享所擁有的音樂學習資源,共同完成音樂課程所帶來的學習任務,切實有效的做到教學相長。實際上,幼師音樂教學的“學習共同體”的實施目的就是確保每一個學生都能夠在音樂課程中享受到優質教育所帶來的紅利,借助于彼此真誠交流的形式來培養每一個學生的合作精神,從而達到自我肯定以及自我超越的心理狀態。
由于幼師音樂教學最主要的目的是如何有效的在后期的音樂教學過程中對幼兒有效的實施美育,這就導致了幼師音樂教學的學習共同體理論具有明顯的特點。最為突出的特點就是參與到音樂教學的成員具有明顯的“異質性”,這是因為他們在學習共同體理論的影響下,不僅僅是作為輸入者的身份參與到其中,還具有著輸出者的身份。他們圍繞音樂教學這一個共同的主題開展討論交流工作,接受者其他成員所分享的智慧以及經驗的同時,主動的進行資源共享,從而實現以幼師為學習主體的交互式學習模式。
當前我國的幼師音樂教學模式仍然還停留著教師是音樂教學的主宰者,而幼師則處于被動的接受著教師灌輸知識的狀態。與此同時,受限與我國幼師的教育資源,使得大部分的幼師主要以集體授課的形式來參與到音樂教學中,這就導致了教師無法準確的把握他們在音樂課堂中的實際學習需求,這就使得幼師在學習的過程中容易面臨著“吃不飽”或者是“吃不下”的問題。由于幼師是被動的接受著教師的灌輸,這就使得他們對于音樂技能技巧以及相關的幼師音樂教學理論知識存在著轉化不到位的現象,從而導致幼師在后期的音樂教學中難以取得應有的成效。
幼兒師范學院音樂課程在設置的過程中具有著明顯的相互獨立性,每一門音樂課程的開設往往有著各自的教學計劃,并且每一門音樂課程的教學內容上也存在著完全不同步的現象。例如,初級基礎樂器的教學目的就是引導幼師正確的學會識譜,但是樂譜的學習離不開樂理知識的引導,但是由于音樂課程設置的獨立性,導致幼師的初級基礎樂器在學習的后期時樂理知識的教學才剛剛開始,使得幼師音樂教學理論知識與音樂課程的學習實踐存在著嚴重脫節的現象,不僅導致了幼師在學習的過程中存在“學了又忘,忘了還忘”的低效率學習現象,還無法幫助他們在之后的教學實踐中建立必要的教學思路。
學習共同體理論下的幼師音樂教學始終圍繞著以幼師為教學中心,但是這個以幼師為教學中心不是將教師放在被動的地位,而是在確保幼師在掌握學習主動的權的同時,與教師建立一個能夠相互溝通交流的平等氛圍,在這個教學氛圍當中教師不僅僅是音樂技能技巧以及相關的幼師音樂教學理論知識的傳輸者,而是知識的分享者。在學習共同體理論的影響下,幼師與教師共同組成了一個教學相長的學習團隊,在這個團隊當中彼此之間相互交流音樂技能技巧以及相關的幼師音樂教學理論知識的學習心得。一方面,借助于學習共同體的授課模式,能夠引導幼師構建恰當的教學行為,為后期幼兒的美育教學培養將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能夠保證幼師在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以及與音樂教學內容互動的過程中培育必要的歸屬感,從而使他們更加積極主動的融入到音樂的學習當中。
眾所周知,每一個學生在音樂課程中所吸收的營養成分是不同的,借助于學習共同體的教學模式,能夠確保教師在基于幼師現有的音樂知識水平、樂理認知情況以及思維方式等相關內容來引導幼師們共同構建學習共同體,從而達到因材施教的目的。以鋼琴課的踏板教學為例,教師在開展這門課程的教學時應當提前了解幼師的樂理水平,了解其是否有一定的鋼琴學習基礎,結合幼師的基本學習情況從而調整教學的節奏,鼓勵他們在學習共同體的模式下主動的感受不同踏板之間所帶來的鋼琴聲色的變化,主動的搜集與鋼琴學習相對應的樂理知識,從而使幼師主動的掌握音樂教學的主動性。
綜上所述,我們應當加強對于學習共同體理論下的幼師音樂教學改革探討研究工作,為了確保學習共同體理論能夠順利的實施,應當全面的掌握好幼師音樂教學的學習共同體理論的內涵,客觀的認識到當前我國學習共同體理論下幼師音樂教學改革所面臨的問題,并采取切實有效的改進措施來推動音樂教學改革的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