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王嬌
(常州市武進區劉海粟藝術幼兒園,江蘇 常州 213000)
幼小銜接指的是幼兒園階段向小學階段的平穩過渡和連接,是學生心理發展過渡期和轉折期。此兩個階段存在一定的關聯性,也具有獨立性的特點。如果兩個階段的過渡銜接不好,會對學生未來發展有很大的影響。現階段,幼小銜接的相關問題并沒有很好的解決,學生對于新的學習環境很難適應,表現出精力不集中,主動能力差,且缺少自理能力,學生之間交往較差等,導致學生學習興趣不高,自信心受到打擊,對學生健康成長有很大的影響,長此以往,他們身上或多或少地有著不合群、自私等影響社會過程的表現。
不少幼兒園把幼小銜接當作一項重要工作來做,積極開展幼兒入學前的準備工作,無論是在教學要求、內容、方法,還是作息時間方面都主動像小學靠攏,而小學與幼兒園的銜接很少,形成銜接工作的單向性,因此,問題得不到切實的解決。剛由大班升上小學的兒童心理情緒必定會經歷興奮、緊張、焦慮三個時期,由于小學對于協調工作的忽視,新入學的兒童有著或多或少的學習壓力、交往壓力,甚至難以適應小學的學習節奏和方式,進而出現抗拒心理。事實證明,雙向準備才是解決幼小銜接問題的有效途徑。
不少幼兒園的幼小銜接工作只停留在表面上。如:背書包上學,活動時間延長,每天布置作業等。而幼兒的適應能力,有意注意的持久性,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自制力等常常被忽略了。
幼兒園是一個保教并重非義務教育的機構,其特點是幼兒在一日生活中以游戲為主要教育手段。在教學中,教師的指導方法靈活多樣,多采用直觀教育,以游戲寓于教育之中,沒有考試制度。而小學屬于義務教育階段,其教學特點則以老師口頭傳授為主,學生以聽課、讀書、做作業方式來掌握所學到的理性知識,教學形式以課堂教學為主,氛圍嚴肅,有一定必要的考試制度。這樣驟然變化,往往超出了兒童的心理、生理承受能力。
這是幼兒園與學校的最大區別,幼兒園的生活節奏是寬松自由的,一日生活中游戲活動時間較多,而且中午有午睡時間,生活管理不帶強制性。而小學階段的生活教學時間長,生活節奏緊張,作息制度嚴格,紀律及行為規范帶有強制性。孩子初上小學,驟然改變他們的生活習慣,會覺得很不適應。
升入小學的幼兒面臨活動形式、生活環境、師生關系、教學方法等等變化,這一切給幼教工作者和家長出了一道難題:如何做好幼小銜接?針對當前存在的問題,應該重點做好哪些幼小銜接工作?
學習能力并非特指具體的學習內容,而是學習方法與技巧。想讓幼兒擁有學習能力,首先得讓幼兒對學習具有興趣和好奇心。興趣、好奇心是一切學習的基礎,幼兒園階段可通過游戲、親手操作,激發、維持幼兒的學習的興趣,讓幼兒覺得學習是一件愉快的事情,為小學的學習做好良好的鋪墊。
要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首先應當從良好的生活習慣抓起,培養幼兒生活自理能力。幼兒園里事事有人照顧,但進入小學后幼兒就得獨立生活。因此需要家同聯合,盡量讓幼兒處理力所能及的生活問題,如從小班開始,堅持讓幼兒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每天來園和離園時讓幼兒學習自己穿脫衣服、整理物品。其次得培養幼兒傾聽習慣。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給予幼兒仔細傾聽并用完整語言加以表達的機會。最后,還要重視幼兒正確的坐姿、握筆姿勢和書寫習慣。
學校和家庭是幼小銜接教育主要的實施場所,教師和家長是幼小銜接教育的主要實施者。家長和教師的有效溝通才能把握兒童發展的需要,及時調整銜接策略。
幼兒園可以針對幼小銜接工作的實際情況,組織不同形式的大班家長會,家長學校講座,請專家給家長介紹做好幼小銜接的工作經驗,以及幼小銜接的正確觀念。定期開展家長開放日活動,組織家長沙龍,為家長答疑解惑。幼小銜接的教育不是簡單的1+1教育,更不是單純的識字教育。幼小銜接應是一個是多層次、多角度的教育過程。
總之,幼小銜接工作是教育者和家長都非常關心的問題,搞好它需要幼兒園和小學的密切聯系,需要家長的熱心支持及其觀念的改變,這是一項長期的工作,需要大家相互配合,形成教育合力,才能幫助幼兒順利度過適應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