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娜
(四川綿竹市僑愛道行中學,四川 綿竹 618200)
在素質教育的背景下,初中音樂教學受到了更多的重視,民族音樂是初中音樂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新課程標準下,明確強調了民族音樂對音樂課堂教學的重要意義。在初中階段的教學中,音樂是一門基礎性的教學科目,音樂教學的有效開展對激發學生的情感,陶冶學生的情操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將民族音樂教學內容穿插到初中音樂教學中是實現民族音樂文化傳承的有效途徑。本文主要就如何在初中音樂教學中實現對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進行了探討。
在當前的初中音樂教學中,教材是主要的教學工具,音樂教學活動的開展都是以教材為基礎的,教材內容雖然具有系統性和嚴謹性的特征,但是卻缺乏與民族音樂相關的內容。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在初中音樂教學中傳承民族音樂文化已經成為必然,教材相關教學內容的缺失給音樂教學造成了一定的阻礙。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要積極挖掘民族音樂資源,將與民族音樂相關的教學內容與教材結合在一起,有效的拓展初中音樂教學內容。
學生是音樂課堂教學中的主體,促進學生的發展是教學的主要目標。初中音樂教育兼有美育、德育、智育等多重功能,對學生的全面發展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要意識到提升學生文化素養的重要性,通過音樂教學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在音樂教學中傳承民族音樂文化可以更好的激發學生的情感,為學生的音樂學習注入更多的內容,一方面促進學生審美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也促使學生文化素養的提升。
我國是文化大國,我國的民族文化博大精深,在初中音樂教學中傳承民族音樂文化是當前教育發展的必然。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要豐富音樂資源的表現形式,因為當前初中音樂課程的表現形式比較單一,學生們更多的是喜歡流行音樂,民族音樂課程資源比較單調。教師可以結合實際的教學內容和民族特色,將山歌、號子、小調、短調、長調等具有民族特色的題材融入到教學中,豐富初中音樂資源的表現形式。另外在初中音樂教材的建設中也要關注民族音樂素材,保證初中民族音樂教學的連續性和體系化,為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鋪墊堅實的基礎。
民族音樂往往有其創作的背景和民族故事,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要充分掌握民族音樂創作的背景以及民族故事,將這些因素融入到音樂教學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創新教學設計,加深學生對民族音樂的理解,從而掌握民族音樂優秀的文化特點。傳統的初中音樂教學是單一的,教師在教學中沒有注重對音樂文化的講解,對音樂的認識只停留在表面。民族音樂作為初中音樂教學的重點,在之后的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對民族音樂文化精髓的挖掘,讓學生可以更加深刻的理解音樂作品。比如在《二泉映月》這一內容的教學中,教師就要結合它的的創作背景開展教學,加深學生對這一經典二胡曲的認識。《二泉映月》是阿炳的生活寫照,是他情感宣泄的傳世之作,舊社會底層的生活讓阿炳飽嘗了心酸屈辱,他把自己對生活的痛苦感受通過音樂反映出來。然后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將二胡曲《二泉映月》播放出來,學生結合創作背景更好的感受這一民族音樂,提升學生對民族音樂的喜愛程度,為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鋪墊堅實的基礎。
在初中音樂的教學中,教師把教學重點放在音樂理論知識的講解以及歌曲的教學上面,學生的學習僅僅停留在欣賞的層面,這不利于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在初中音樂教學中,要想實現對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教師必須積極創設音樂藝術活動,提升音樂的創造能力,這對維持民族音樂的生命力有積極的促進作用。比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豐富的民族音樂活動,以“民族音樂”為主題,讓學生們根據自己的理解編排舞蹈、戲曲以及表演等,引導學生積極的參與到音樂主題活動中,感受民族音樂的魅力。另外教師也可以邀請一些民間藝人到學校進行表演,如二胡演奏、唱京劇、扭秧歌等,這些都是民間的藝術,通過直觀形象的演繹,拉近學生與民族音樂的距離,更加自然的感受民族音樂的內涵。音樂藝術活動是多樣性的,教師可以結合實際的教學情況把民族音樂文化滲透到音樂藝術活動中,對初中音樂教學做出改革,提升學生的音樂創造能力,有效的保證和實現初中學生對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
民族音樂寄托著我國民族巨大的精神力量,因此在初中音樂教學中,民族音樂占據著絕對優勢的地位,教師應該引起重視。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可以有效保持民族音樂的生命力,優秀的民族音樂文化可以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培養學生的民族自尊心。教師在初中音樂教學中應該更新教學理念,創新教學方法,總結出傳承音樂文化的有效策略,加強對民族音樂的教學,合理利用各種有用的資源,把民族音樂文化滲透到初中音樂教學中,從而有效的傳承并且弘揚我國民族音樂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