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建軍
(全塘中學,浙江 平湖 314204)
做作業對幫助理解知識、提升學習能力、檢驗掌握知識的程度都有一定的功效,所以,每一個教師都很重視習題教學,但有時自己也覺得這種做法很枯燥,所以在平時的習題講解過程中,我會針對適宜的習題加入實驗內容,通過用做習題中的實驗來分析習題。實踐證明用實驗做習題具有如下積極作用:
“真沒勁,這種類型的題目我都講過十幾遍了,學生還是做不來!”“講得累死,學生好像在夢游!”這些都是很多科學老師上完一節習題課后的無奈之語。但如果把與實驗相關的習題用實驗做出來,直觀的動態變化讓學生激動,他們看到現象以后,再去思考與訓練,他們的課堂效率會明顯提高。實踐證明用實驗做習題具有如下積極作用
處于“過渡期”的中學生,對抽象事物的理解通常需要借助事物的表象做支持。學生在分析習題時把習題中的文字轉化為直觀動態的科學情景還是有一點難度,往往不能把握其本質,習慣于強行識記,當條件發生一些變化就不知如何分析。因此在習題教學中教師應盡可能利用實驗展示直觀動態過程,幫助學生構建科學情景。
不少科學習題,因模型與學生經驗脫節,學生感到空洞、乏味。若教師能在分析習題先做小實驗必能觸動學生的好奇心,點燃求知欲望。例1:我們試著做一個游戲:將磁鋼M固定在鐵塊C上。用手將一元硬幣B1、B2疊在一起.豎立在磁鋼上端.如將手指稍稍松開一段距離。將觀察到的現象是兩個硬幣的上端將(填“合攏”或“分開”)。這是
因為硬幣被 ,且兩個硬幣的上端 (填“異”或“同” )名。
這樣一個簡單的實驗就能激發學生解題的興趣,釋放學生的潛能,我們何樂而不為呢?
學生在他們日常生活中和先前的學習中已形成了大量的知識經驗,這就是前概念。其中錯誤的前概念,對科學概念的建構會起干擾作用。教師也很難用理論來糾正,這時我們可以借助實驗,眼見為實。用實驗的方法不僅能幫助學生解決疑難,還可以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
平時習題教學中經常會碰到可用實驗做的習題,如果遇到問題,就隨手實驗。當然對于有深度的習題是需要我們精心設計實驗的。
例1:在一盛滿水的燒杯中,漂浮著一冰塊,當冰塊全融化時,燒杯中的水將( )
A、下降一些 B、將有部分溢出 C、不溢出也不下降 D、無法確定
按照常規,從學生的表情中可以看出,有的學生思想不能集中,有的學生聽得似懂非懂。結果是學生學得很累,老師也得不到真正的輕松。這時我在想:“能不能用我實驗來解決這樣的問題呢?于是我去了實驗室準備了彈簧秤、燒杯、冰塊、薄塑料袋等。于是我對這道題配備了對應的實驗。冰在這一節快下課時就熔化了,實驗的效果明顯。結論也很自然的出現。學生也期待得到原理上的解釋。
可以設想,如果我們直接告訴學生問題的答案,學習效果肯定會大打折扣,最可怕的是,同學們的獨立思考能力、尊重事實的科學精神就根本無從培養。而通過這樣的隨手實驗,不僅能很好地理解了問題,同時也讓學生有了一種認識。
有些習題中的實驗必須到教室外才能進行,如果讓學生中途出去完成必然浪費時間,我們可以在課堂上先進行指導,下課后讓學生自己去完成。
例2:當我們把一張帶三角形(邊長約5毫米)孔的硬紙片置于太陽下時,在紙片的地面上看到的光斑形狀是( )
A、一定是三角形 B、一定是不規則的多邊形
C、一定是圓形 D、當紙片離地面近時是三角形,較遠時是圓形
這道習題一開始很多學生會選A,雖然我們分析了原理但學生還是不理解,因為現在很少有學生仔細觀察過樹蔭下的圓形光斑,感性認識不足。下課后請他們按右圖所示實驗,并不斷改變小孔到地面的距離。雖然是下課,但學生的表情告訴我他們正樂在其中。
好多科學老師知道實驗課中,學生完成任務之后會無所事事。這時教師會讓學生自修或教師講習題,但學生的心思完全在實驗器材上,他們總會情不自禁碰碰實驗器材。這樣我們教學就沒有效,而且也沒有充分利用實驗室里的器材。如果我們能針對某些習題,設計實驗,讓學生來“做”習題,肯定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總之科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實驗是科學的“根”,科學中的習題教學課仍然改變不了這一規律。習題中的描述,若用具體的實驗顯現出來,給學生的印象就深刻。學生若形成了動手習慣,無論是成功還是失敗,都會有自己的體驗,這種體驗是別人無法代替的,學生在體驗中的感受,就會增強學生探究的興趣,從而形成一種探究的思考方式,更能有效的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同時提高創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