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蕾
(浙江省平湖市東湖中學,浙江 平湖 314200)
前不久筆者看過一則案例,案例講述的是一位語文老師像往常一樣把剛剛批好的隨筆本發給學生,一男同學很不屑地對同桌說:我不看都知道批的是什么,除了良就是良!這個案例其實表述的是這位老師在作業評價方面的具體行為。案例中的老師語文作業評價的方式簡單化,還處在傳統的作業評價中,忽視了學生的主體性和能動性。這不由得讓人思考:目前,在作業設計及評價方面,許多教師尚未樹立正確的觀念,缺乏先進的理念,欠缺有效的評價方式和激勵機制。在中學語文教學中,如何正確實施學生的學習評價已經成為廣大中學語文教師的重要課題之一。對比教師傳統的作業評價方式,借鑒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霍華德 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筆者在中學生作業評價方面進行了新的探討。
“多元智能理論”是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家和教育學家霍華德加德納于1983年發表的《智力的結構:多元智能理論》一書中提出的。加德納認為,智力應該是“個體用以解決自己遇到的真正難題或生產創造出來的能力”,其本質是多元的。
多元智能在語文作業評價中要求我們教師根據學生智能結構、學習興趣,創設多種多樣的適宜學生個性發展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創造各種各樣的展示其智能的情景給每個學生多樣化的選擇,采取多種策略指導教育學生,把學生培養成不同類型的人才。摒棄以往的以某一種智能發展為目的的評價方式,樹立多元智能的全面發展的作業評價觀。
1.學生自評。學生既是課程評價的對象,又是課程評價的資源和主體,讓學生參與評價,自己給自己的作業打分、寫評語,通過自我審視查找自己的優缺點,可以提高學生的自我反思能力。
2.生生間的多主體評價。同學間的多主體評價,通過合作評價,能提高學生的團結、協作及溝通能力,并學會尊重他人;通過比較、可使學生更清楚知道自己和同伴的優缺點,學會欣賞,提高自我,幫助指正,理解他人。
3.教師與家長的二元主體評價。學生的作業一部分是要在家中完成的,家長又是最了解自己孩子的,如果能讓家長參與到學生的作業評價中來,會極大發揮評價的作用。比如:每次作文學生自評、互評、師評好了之后,我都會讓家長參與到評價中來,給孩子的作文打星,并寫幾句評語。如果周末布置大作文,我會要求家長給自己的孩子監考,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作文,不可以查閱資料,保證它的真實性。家長們都很愿意參與到評價中來,與孩子交流,與老師討論,既了解了孩子語文學習情況,又增加了親子之情,這樣一來,家長有也成為了孩子成長進步的有效資源。
1.成長性評價。多元智力理論中指出:教師評價的目的不是為了固定、統一學生思想,不是為了給學生貼標簽,而是要促進學生的成長和發展。語文學科上沒有所謂的標準答案,遇對則√,遇錯則╳,這種固定的評價不符合語文這門學科,也將成為過去。教師應轉變觀念對學生進行成長性評價。建立語文成長袋評價是一種有效的評價方式,它的內容可以由三部分構成:一是語文作業完成的過程說明;二是作業成果展示;三是學生作業反思。評價內容學生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可以是文字的,也可以是圖畫、音像等。
2.激勵性評價。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過:“教育藝術的本質不在于傳授,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在語文教作業評價中教師要努力地激活喚醒學生的思緒、情感、體驗,用欣賞的態度面對學生,這樣會對學生的成長產生深遠影響。因此,作業中老師的一句簡單的激勵性評價在學生心里一旦產生共鳴,就會激發學生內在的學習動機,使學生的學習在自主、快樂的基礎上展開。
3.層次性評價。教師都懂得因材施教,在教育教學中基本也能做到。但在進行作業評價,一些教師就情不自禁地用一把尺子來衡量學生了:對做的好的同學是滿心歡喜,而對做的差的同學簡直是嗤之以鼻。學生拿到用標準尺子衡量的、帶有“感情色彩”的評價,自然是得了高分的優秀同學興高采烈,得了低分的后進同學神情沮喪,甚至自暴自棄,更加懶于學習。教師的分層次評價會對學生起到一定的激勵作用。對于后進同學教師應把要求放低,只要他有些許進步,就算有錯,也要找到他的閃光點,給予表揚。
于漪曾說:“教師的語言要深于傳情,語言不是無情物,情是教育的根。”“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在多元智能理念里,情真意切的教師評價最能撥動學生的心弦。教師應在過程中樹立學生信心,讓學生看到自己的點滴進步,并愉悅地接受老師的意見,改正不足提高自己。我們教師要做的就是把愛寫到對學生的評價中,促進學生的長遠發展。面對每一位學生,要珍視他們的思維、情感,尊重他們的學習成果。
“評價不是教師的專利,教育需要承擔多方面的責任,需要家長的期望,社會的需求和學生的意愿,提倡多元主體參與評價,能夠使教育更充分地體現多方面的需求”。只有在作業評價中充分運用多元智能理論,積極構建良好的作業評價系統,科學合理地評價作業,才能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最大限度地促進學生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