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
(廣西師范大學設計學院,廣西 桂林 541006)
壯族可追溯于先秦秦漢時期,在我國全國部分省市、自治區均有分布,廣西壯族自治區成為壯族的主要分布地區。不僅壯族的分布較為寬闊,其中服飾的類型特征也不盡相同,當我們深入去發掘發現我國在不同地區分布的壯族服飾文化,以及對壯族傳統民族服飾的藝術性所表現的在生存環境與原始生產方式,民族的風俗習慣與宗教信仰等的研究、整理工作,在這些方面展現出的特征鮮明的物質形態和影響深刻的內涵特征,成為壯族最直觀顯著的特色符號。不僅促進我們對壯族人民的風俗習慣的了解學習,也對壯族傳統服飾的藝術的繼承和發揚及數字化時代下的服飾設計研究有重大意義。這為探索壯族服飾的藝術特征及傳統文化內涵提供了一定的歷史依據。壯族的傳統服飾文化,其代表的色彩象征,廓形的結構特點及圖案紋樣的特點等無不體現了一個民族的審美及思想性格特征。從保護和傳承少數民族傳統藝術為出發點,在數字化時代的背景下進行對壯族服飾其藝術性的發展和途徑進行分析研究。
壯族服飾可以追溯到一萬多年以前,研究人員發現陶器墊布中使用的植物纖維,成為人類發現的最早的手工織品,這使得我們研究壯服藝術有據可循。壯族的服飾在清末之前,人們穿的都是自己紡織縫制的衣服,當時基本只有黑藍,棕的簡單顏色,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婦女們在家紡紗、織布染布是家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這種手工織出來的布精厚、質實、耐磨。就近取材原則用當地的草本植物染色也成為當時的特色。早期壯服的表達形式單一,樸素天然。
壯族常見服飾的類型及特征:
壯族的服飾各異,男女的服飾、出嫁前后女子的頭飾、風格特征各異。廣西壯族的傳統服裝上的配飾,根據它的性別、功能,又能劃分男女共同使用、男女裝不同及其他不同功能的配件等。
男裝的右襟、對襟,衣襟上鑲嵌的色布邊。女裝的無領右襟,衣袖上的鑲嵌緄邊,”反膊衫”在外面的肩內貼布,起縫三線。裝扮花樣和佩帶的小細軟,各地略有差異但又相近。
男女褲的樣式大致相同,”牛頭褲”褲腳緄邊。男子禮服多為長袍,”長衫配馬褂”外搭一件短褂,早先戴圓帽,后改戴的弁冕。
壯族其豐富獨特的配飾數不勝數,采用刺繡工藝的花鞋,兒童頭飾里的童帽、銀飾帽,壯族婦女梳的發式結髻、扎頭巾,采用壯族民間傳統織繡的青年男女定情的繡球,壯人的銀飾藝術,又只是配飾體系中的一節。它們外型別致,其獨特的制作工藝,植染、刺繡、銀飾的圖案紋樣,顏色的淳樸和構圖又表現了其獨具特色的審美特征,蘊藏著深厚的民族文化內涵及生活姿態,表現樸素的壯族人民智慧的精華。研究和探討壯族服飾文化藝術,不僅僅是研究學習一套服裝,更是對壯族深層文化的挖掘和傳承。因此,深入研究壯族服飾藝術其數字化條件下的表現與傳播具有一定的理論價值和實際意義。
廣西壯族自治區地處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所以氣候溫曖,熱量充沛,得天獨厚的氣候和土壤使得成為壯族集中的棲居地。壯族作為傳統的農業民族,紡織等手工藝積厚流光。文化變遷是社會變遷的投影,民族服飾變遷是民族文化變遷的體現。
因為氣候的原因,壯族服裝多以短裝衣裙為主,顏色主藍黑,對于耕田勞作與抵御炎熱有著較大作用。但因為民族融合、時代變遷,男裝已經逐漸同化于漢服,只做腰間束帶而已;婦女服裝多腰間束圍裙,配以花邊修飾,后來裙裝也逐步由褲裝取代。
壯族的傳統服飾的顏色多以藍靛為基礎色,因其環境適合原料的生產,繼而產物與生長環境結合,就地取材,逐漸形成獨具本地特色的服飾特征。
現如今社會經濟的發展,哪怕邊遠的山區也可以看到壯族人民衣著筆挺,花裙花衣也已經不常見了,傳統的壯族服裝也在不斷地變化著。通過藝術學的角度可以分析研究概括得出不同的造型壯族典型配飾形式的藝術特點,掌握壯族服飾藝術傳統內涵,為壯族傳統服飾工藝的研究與保護工作提供科學依據。
當第一臺計算機出現的時候,人類文明的發展開始步入了數字化的時代,工業與科技的不斷創新使服裝的演變趨勢向國際化轉變,信息的傳達作用發揮了巨大的優勢,服裝的設計更是推陳出新,科學技術提供的信息共享也使面料的選擇也越來越多元化,通過設備、工藝、思維導向也逐漸開放,開發的新型面料也為使設計師們作品充滿靈性,通過各個領域的綜合表現開發的想法整合運用在服裝設計中,使服裝的個性化愈發突出,通過這些新型面料的出現賦予了服裝設計更獨特的一面。
服裝設計發展的時代性也體現的淋漓盡致,通多對不同時代訊息的影響,服裝設計在不同時代下的服裝的理念以及思維模式的導向性也可以通過數字信息化的方式表現出來,所產生的新的設計思路在不同時代下通過跟新型面料的創新性的結合表達出的服裝語言推動了數字信息化下服裝行業的發展。
1.數字化時代下壯族服飾。當今時代的壯服設計也對綠色的環保材料情有獨鐘,純天然的服裝面料仍在繁雜的服裝市場中占據重要的領地。在包豪斯“少即是多”的理念下的設計風格俘獲不少消費者的喜愛,大方樸素、簡單的設計風格使都市的人們有愈發的歸屬和認同感,數字化時代下的壯服正在走著大規模大批量、從繁至簡的機加工道路。設計師們從傳統壯服的特征、色彩、紋理方面入手打破束縛感,讓思維碰撞產生不一樣的新奇感受,使消費者產生更多的共鳴,追求共性與個性的發展改變。
同時,服裝設計的結構在人體工程學上的研究意義,不僅使服裝在具備原始性功能的條件下,使其在此基礎上更好的為人體服務。所以設計師也在不斷探索解構重組后的新的結構,特別是在大規模生產逐步代替手工單,大作業大趨勢下,對于傳統服飾的創新必須在多角度下實行多維設計,是數字化服裝設計所帶來的獨特魅力。
數字化時代下的壯服具有可大規模、大批量加工生產,做到高效便捷,利用設計軟件可以完成服裝設計,多適用于舞臺壯族服裝表演使用。但其制作具有普遍性、簡約性及單一性,缺少傳統文化熏染與韻味,當今高級手工定制服裝是少數上層人士所追尋的,數字化時代下的壯服設計就與其背道而馳,傳統手工加工壯服就具備此特征。
2.傳統壯族服飾。而在傳統壯族服飾上,刺繡工藝、拼接工藝、鑲緄和染織工藝的特色保留尤為重要。刺繡品針法多樣,以平繡(亦稱“細繡”)最為常見,及盤金繡、打子繡、十字繡、布貼繡、鎖繡、珠繡、割絨繡等的工藝使刺繡更豐富多樣。近代,民族服飾工藝中涉及的拼接形式尤為尋常,如襖之兩袖亦有“闌干”,俗稱挽袖,壯服大襟衫拼接中的“豎”“橫”拼接。染織工藝更是種類多彩多樣,民間最為普遍使用的是土織布、藍印花布、彩印花布等,藍印花布的使用在壯服上的應用更是常見。壯族的民族服飾結構對于西方的立體特征來說是典型的平面結構,平面結構更注重的是穩重對稱的視覺效果,配以具有典型的民族特色的圖案紋樣,更是別具特色。
如今時代的社會發展使傳統的民族服飾手工藝受到嚴重沖擊,使得壯族服飾只能在壯族分布的區域偶然見到了,隨著現代工業的高度發展,機械生產的低成本、高效率也讓我們日益遠離了手工勞動。壯族服飾的傳承和創新也受到不同程度的阻礙,壯族服裝的制作工藝技能掌握的手工藝人也越來越少,生產方式滯后都是面臨的問題。當然民族服飾科研創新的意識和科研隊伍良莠不齊,缺乏將民族特色文化整合的研究人員,同時外企的服裝技術、資金、市場的碰撞都對民族服飾的存亡帶來打擊。
隨著數字化社會進程的加速,民族服飾與現代社會文化的碰撞交流面臨被同化或者遺失的處境,壯族服飾作為傳統服飾的一個重要分支,保護與開發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無論是對所謂的產業化或是服飾數字化的保護,都只是在大環境下來尋找壯族服飾在現代社會下繼續發展的突破口和重新展現。
目前的研究方向和重視程度還有待進一步深化改革,要創立在對服飾文化整體把握的高度,多方位多視角的科學總結歸納,從傳統壯服的演化、工藝、觀念等方面進行全方位研究,運用多種支撐材料、統籌多學科的理論方法,分析現象,做出最適合用戶且符合時代特點的發展途徑。
同時要進一步挖掘壯族傳統服飾的藝術性研究,對各個地區的壯族服飾、不同場景下的壯服服飾作出類型的藝術性研究,展開對其色彩、圖紋、種類等多方面的探索研究。總而言之,要發展壯服服飾,必須要從綜合的、全面的角度來審視,明確其發展道路,發揚傳統壯族服飾的內涵特征,創新數字化時代的新型壯族服飾,綜合比較,分析研究,而不至于陷入盲目發展與開發的怪圈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