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彎
(江西省高安市采茶劇團,江西 高安 330800)
江西西高安的地方戲曲是極為濃墨重彩的文化藝術內容,素有“戲曲之鄉”的美譽,江西高安的采茶戲源起于民間的燈彩,在民歌、小調及高安鑼鼓戲的影響之下,不斷吸收外來劇種,衍生出具有江西高安特色的采茶戲音樂。在當代的音樂文化中,高安采茶戲已然不再拘泥于傳統單一的音樂文化藝術形式,開始更多地轉向與其他音樂文化的借鑒與交流,因而,現代的高安采茶戲不斷地向外發展,已然盛名在外,成為了高安地方的特色之一。采茶戲也面臨著傳承的種種問題,在這樣的窘境下,文化體制改革的到來既是機遇又是挑戰。
江西高安采茶戲源起于民間燈彩,如初期民間燈彩《撇芥菜》、《送郎》、《觀燈》等,后來模仿高安鑼鼓戲自編自演,使絲弦戲隊伍不斷壯大,逐漸由生活小戲發展為整本大戲和連臺本戲,在贛中大地廣為流傳。然而,在民國年間和建國前夕,江西高安采茶戲受到政府的打壓和查禁,陷入岌岌可危的境地。高安采茶戲的成熟興旺是在建國之后,隨著文化建設不斷繁榮和發展,江西高安的采茶戲也進入到復興、發展和繁榮的嶄新局面之中,并改變了原有的“男扮女裝”的傳統習慣,以規范化的唱、做、念、打為根基,引領江西高安采茶戲表演藝術逐漸走向規范化,涌現出諸多的藝術之花。建國后,進行戲劇改革,高安采茶戲也推陳出新,發展為江西省四大地方戲劇之一。
高安采茶戲音樂的獨特之處,首先體現在唱腔旋律以各個音調的旋法上,其中,采茶戲的主要唱腔旋律指的是音階、旋法、調式之間所顯示出來的共性。在我國傳統的聲樂中,調性主要是指宮音的音高,而在高安采茶戲當中,所采用的定調樂器主要有音樂笛子,較為熟悉的采茶戲音樂調主要有正宮調、尺字調、六字調、乙字調,對其調性的確立一般會按照演員以及實際的演出情況進行設定,并且往往會受到當地的音域影響,很多時候也會出現一部分演員有別的狀況而需要進行意外調整的狀況。高安的采茶戲主要遵從了傳統的音樂調式,以五聲樂調為核心,即宮、徵、羽、角、商五類。而在它們中間,又屬宮和徵為常用的音樂調式,對于角的運用十分少見。
很多人說,高安的采茶戲僅僅屬于高安,雖然其經常與其他音樂交流融合,但是始終保持著獨特的風格特征,因而能夠被廣大人民群眾認可和熟知。除了方言以外,高安采茶戲的演奏技巧也十分的獨特,一般進行采茶戲演奏的琴師都具有了相當高的演奏技藝功底,他們給予了高安采茶戲獨特的創造力,并且開創了倒把換位、持弓按弦等音樂表演體系,無論是按、打、跳、拂都有不同的演奏特色。在高安采茶戲的演奏中,演員持琴的方式主要是以右手的拇指按住弓毛,左手拇指持琴,并用食指托住弓桿,用弓的方法十分短暫,而且相對較快,敲打起來鏗鏘有力。
就中國目前的整個基層文藝團體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的狀況來看,誰動手早、動作快、申報多,誰的成績就大,大有“先下手為強”的勢頭。按理說,高安和全國各地一樣,機遇同等,政策相同,只要工作到位一樣出業績。但是由于高安從國家非遺工作啟動之際就沒有跟上全國乃至全宜春的步伐,加上省文化廳在啟動階段整體調控失衡,導致高安等地方出現國家級項目申報“望洋興嘆”的局面,采茶戲也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沒能得到及時的發展。
政府應重視,積極的引導。基層藝術團體的發展離不開國家的重視和指導。隨著時代的發展,如果高安采茶戲這樣的基層文化藝術能夠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相關的問題也必將逐步得到解決,而解決的方法也離不開政府的支持和幫助。因此,政府應該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深化文化體系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努力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這些都是實現文化體制改革最基本的前提。但光靠政府的力量還遠遠不夠,我們還要同時鼓勵民間資本的介入,在政府投入不能滿足個體需求的時候,民營資本的投入是非常重要的手段。除了政府支持及民間資本,我們還可以鼓勵社會閑散基金以各種形式投入到基層藝術團體的建設和發展中去,無論是財力、物力或是人力投入,或是技術、建議提供以及創意支持,這些都能使得基層藝術團體得到莫大的幫助。
本文主要以高安采茶戲的源起,藝術風格以及發展和傳承進行了分析,建國后,隨著專業劇團和業余劇團相繼成立,高安采茶戲已由高安輻射到了周邊十多個縣市的每一個鄉村。高安采茶戲的音樂特色十分多,不僅有獨特的方言曲調,還包括了多樣的音樂演奏方式,其在未來的發展當中,必然也會以自身獨特的音樂風格向當代人展示不一樣的音樂文化。高安采茶戲音樂吸納了極為豐富的地方民間藝術內容,與民間音樂有一脈相承的關系,并不斷衍變和發展,獲得了極強的藝術生命力,具有自身獨特的音樂形態和風格,有極為強烈的藝術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