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
(常州市歌舞團,江蘇 常州 213000)
服飾是人們的生活用品,它是以一種鮮明強烈的直觀視覺形象被人感知的。實用和觀賞構成了服飾美的兩個主要因素。兩者是相互依存的統一體。實用的服飾如不漂亮,便缺乏吸引力,而美麗的服飾如果脫離實用的功利性,那么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價值,舞臺表演時的服裝設計也便如此。
戲劇本質上講乃是一種再現性的藝術,就是戲劇應該讓模仿者化身任務,用動作來模仿,竭力把劇中情景擺在人們的眼前,這樣才能讓人們看的清清楚楚,仿佛置身于發生時間的現場中,這就是舞臺藝術。而服飾是一個時代的表征,是一種文明的寫照。通過服飾鑒賞,人們同時還可以領悟到歷史發展的脈搏和人類文明發展的程度。縱觀人類服飾史,人類曾經創制和擁有過的服飾真可謂林林總總、千姿百態。在此,我們從審美鑒賞角度,擷取精要,作一勾勒,以冠巾、衣裳、鞋襪、飾件等四個方面,分別加以描述。“觀古今于須臾,撫四海于一瞬”,想來不無裨益。冠巾類主要鑒賞中外冠帽飾巾。中國古代鳳冠、冕冠、帷帽、朝帽和外國的貝蕾帽、八角帽、鴨舌帽及大禮帽等,造型迥異,結構別致,各具民族文化風味,對現代帽飾設計有深遠影響。
舞臺服裝的裝飾性包含多個方面,例如服裝的色彩、紋路、材質、長短寬松等等,戲曲服裝紋樣的裝飾性質在舞臺上會給觀眾很強的視覺美感和震撼力,在身體的裝飾上它使用服裝來裝飾演員的體型,而根據不同的表演運用一些外部裝飾物對演員的身體進一步的進行裝飾。例如在傳統戲曲中武將的裝束“靠”,也稱為“甲”,圓領、緊袖、長及足,分前后兩片,上下及兩肩繡鱗紋或丁字紋,中部靠肚略闊,硬里、凸起,繡虎頭紋或龍紋,背間有一虎頭形的背虎殼。上可插四面三角形靠旗,腿部有兩塊護腿,為靠牌。靠有軟、硬兩種,軟靠不用靠旗。依劇中人物的性格、身份、年齡和臉譜區分靠的顏色。女靠自腰及足綴有彩色飄帶數十根,胸前加護心鏡。飾演武將的戲劇演員穿上這套行頭,一登臺,觀眾便知這是武將出場威風凜凜,也突出了服裝在舞臺中帶入氣氛的作用。
舞臺服裝的可舞性,在傳統戲劇中除了唱腔、曲調和語言之外,舞蹈也是極為重要的戲劇表演形式。而這也給舞臺服裝設計帶來了另一個特性可舞性,可以幫助戲劇演員通過舞蹈動作來塑造人物形象。在舞動的過程中,服裝的擺動充分地貼合人體運動的韻律美,并且使表演者對塑造人物性格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在傳統戲曲中的“翎子”,既劇中人物所戴盔帽上的飾物,即雉尾。成對插于盔頭兩側,可增加美觀,演員用以表演各種優美的舞蹈動作,表現人物的思想感情。
一般來說,戲劇情境主要用以展示戲劇主題,表現為劇中人物活動的時空環境、對人物發生影響的事件以及人物之間的關系,情境作為一種客觀的推動力,促進人物凝聚起具體動機并導致人物的行為方式,是戲劇沖突、發展的基礎和條件。構成情節的發展并展現人物性格。人、服飾、場景之間形成相互影響,服飾呈現的整體效果依賴于與場景的或協調或對比的因素。戲劇服裝設計就是把服飾與穿著環境作為一個整體對待,把個體放在一個整體中去考慮,與環境達到和諧統一,才能產生高層次美感。戲劇情境決定了人物年齡、身份、職業、性格特征等,不同人物有不同的生活背景,不同的矛盾沖突,通過服裝的轉換可以表達人物情感的變化。
傳統戲曲服裝的諸多元素成為新時代舞臺演出服裝設計的懷舊元素,戲曲服裝在造型上具有特別的突出感,可以明確反映出服裝設計的主要風格,因此,在服裝設計的過程中,設計師們通融入戲曲服裝設計的四大元素,將服裝的服飾的單一性進行兩個改變,成功塑造出了新一代的舞臺演出服裝的設計思路。 傳統戲曲服裝除了造型元素,色彩元素也是至關重要的部分,無論是戲曲服裝還是舞臺服裝,對于色彩的把握相當重要。因為我們生活中離不開色彩,在不同的時代中國人對于不同顏色有著不同的喜愛程度。所以,色彩了舞臺服裝設計的重點元素之一。
總之,在舞臺演出過程中,舞臺服裝也是能夠輔助演出人員進行舞臺演出的重要道具之一,對舞臺演出效果的渲染具有重要作用,不同顏色能夠表達不同的情感,在進行舞臺服裝設計時,服裝面料的顏色對舞臺演出效果具有重要影響。例如:紅色的服裝面料更適合烘托戲劇的喜慶氛圍,而淡雅的顏色能夠更好地表達出戲劇角色的悲傷心理。而且不同的服裝面料的吸光性不同,所反射出的光效也不盡相同,在選擇服裝面料時還應考慮到舞臺的燈光效果因素。在舞臺演出過程中,由于演出的需要,一些演出人員常常要在臺上完成一些舞蹈、開叉等高難度動作。這時,如果服裝面料的材質過硬,就會影響演出人員的演出效果,有時還會導致演出人員在進行高難度動作時出現失誤。所以在進行舞臺服裝設計時,應對服裝面料的材質、性能進行合理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