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華
(海南省瓊劇院,海南 海口 570100)
由于地方文化的影響和觀眾愛好,近幾年來,瓊劇上演的劇目幾乎是清一色的生旦戲。劇情內容都是千篇一律,不是高中狀元,就是喜結良緣的愛情劇,而且最為嚴重的是非生旦戲不演,非愛情戲不演,從過去的一生一旦,發展為二生二旦。而且甚至在戲裝上也一味追求美和服裝的漂亮,在人物的造型上單一的追求著年青化,從未考慮到劇中人物的年齡和身份,即使是老生人物也不化皺紋。
其實,瓊劇發展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在最早期的瓊劇,在行當上也分為生、旦、凈、雜、須。自1978年海南瓊劇恢復古裝戲以來,可說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各種傳統劇目,行當表演紛紛亮相,猶如雨后春筍破土而出,如著名老藝人王黃文先生扮演《秦香蓮》中包公凈腳戲,陸遠先生扮演《做文章》中的雜腳戲,韓文華先生扮演《轅門斬子》和王黃文先生扮演《搜書院》中的須生戲,韓飛飛先生扮演《打金枝》中的老旦戲,特別是這此戲中其中的一些戲詞唱腔,直到現在在民間還廣為流傳。以上所說的《秦香蓮》、《做文章》、《轅門斬子》、《搜書院》、《打金枝》這些行當戲,在現在的瓊劇舞臺上幾乎看不到,面臨著角色行當失傳危險,唱腔的唱法也面臨失傳的邊緣。被人傳頌為“活包公”的王黃文,他那矯健有力的架子功,猶如洪鐘的嗓音,如今何人繼承?又有何人會唱?韓飛飛先生獨具一格的老旦板,現在能唱者又有幾位?這些老一輩藝術家特有的表演風格和演唱風格少人問津,行當流派頻于失傳之中。這就是瓊劇的現狀。
任何一種藝術,任何一個地方劇種,都有它獨具的藝術特征、藝術風格和藝術價值,在改革的今天,隨著社會的發展,文藝團體的吐故納新,在渴望振興瓊劇的今天,針對當前的現狀和在繼承的同時,如何挖掘瓊劇遺失的傳統藝術,追憶那些曾經閃亮的藝術精品,如何探索瓊劇改革之路,如何了解和掌握觀眾對瓊劇審美要求,如何開拓演出內容,如何引領和培養觀眾,如何補救失去的傳統劇目等等,這些現狀問題,光靠主管理部門是單單不夠的,社會力量尤為重要,我們應鼓勵和培養更多的年輕一代,印刷瓊劇鄉土資料和教材,走進校園,讓更多的下一代,了解瓊劇、多觀看瓊劇、多演唱瓊劇、多熟悉瓊劇。一旦發現好的苗子,可向專業團體推薦,為這株“瓊花”不斷補充滋養,讓其永放異彩。
瓊劇是海南的,也是中華民族的,是世界的。要把它發揚光大,讓海南的瓊劇藝術走出海南,走遍全國,走向世界,讓國人了解瓊劇,讓世界了解瓊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