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俊喜
(大同電力高級技校,山西 大同 037039)
1879年,愛迪生發明了電燈,三年后在上海十六鋪碼頭就亮起了中國第一盞電燈。但電力進入山西較晚,到1907年山西大學堂的電燈才亮起來。說起大同電力之初,人們往往想到的是抗戰時期,日本興建巖嶺電廠和平旺發電廠,其實沒那么晚,民國初期就有了,接著又建了幾家,可見當時大同的經濟還算興旺。這些電廠當時叫電燈廠(部),也有叫電燈公司。這種電廠一般還不算獨立的現代意義的電廠,大都是公司(醫院)的一部分,或一個部門,電也是以自用為主,一般有富裕兼向外供電,起碼開始是這樣的,逐步發展增加對外供電,向現代電廠過渡。長期對民國以"一窮二白"一言以蔽之,所以介紹民國前期實業經濟資料并不豐富,相互還多有矛盾,涉及電力的更寥寥。筆者只能收集零星,實地察訪,綜合整理,或有靈光物外,亦難系統通達。
隨著京綏鐵路通到大同,1914年4月,俞涵青集股4萬兩,興辦大通面粉公司,購置德國設備,自帶發電機,機聲隆隆,電燈閃亮,四面八方涌來駐足看稀罕。這是大同首次出現電燈,首次出現電力機器磨粉。大同地區不產小麥,那么早就出現機磨面粉廠,走在了全國前列,足見市場紅火。大通面粉公司地址座落在大同北關,距火車站很近,轉運糧食面粉方便,電燈廠在公司院內。前幾日前去尋訪,早已變成益賢園多層樓房居民區,占地不小,足有二百多畝,然而找不到昔日半點蹤跡。訪得一老者,領到一破舊大門前,這大門座北向南,細瞅端,水刷石飾面,應是七十年代建筑。老者說原大門就在這兒,大門外東側還有一些破舊平房,還住有人。1923年公司從太原兵工廠購得100瓩交流發電機組,9月投產發電,向城區照明供電,應算大同出現了電廠,當時叫大通面粉公司電燈廠。1908年劉篤敬在太原南肖墻興辦電力,叫太原電燈公司,或許當時對外供電主要是照明,遂稱電燈公司。1925年又擴建兩臺120瓩交流機組,城區四大街、火車站、臥虎灣軍營等都用上了電。隨著1921年京綏鐵路貫通,隨鐵路運輸而興起的轉運業,促進了大同商業的繁榮,大同出現了以轉運糧食、木材、煤炭、皮毛為主業的各類轉運公司,許多轉運公司和企業商號都用上了電,電用戶發展到1600多戶。解放后,大通面粉公司變為大同面粉廠,糧食定量供給,統購統銷,共和國的糧食員工多么牛氣,下班后,袖口還粘著面粉,走在大街上是那么自信、有力。為了提高面粉質量,增強糧食加工企業的市場競爭能 力,1992年大同市糧食局斥資250多萬元重金,購置了先進制粉設備,出粉率也大為提高,成為雁北地區響亮的品牌。然而沒幾年就歇業塌鍋了,淪為大同房地產開發的工地。
義記電燈股份公司1924年元月,即趕在春節前供電,由段祺瑞政府簽發辦電執照,大同、天津和張家口等商號合股興辦。 全廠占地五畝三分,廠房32間,蒸汽機80馬力,65瓩直流發電機一臺,供電干線6公里,總股本43000銀元。機組不算大,投資金額也不少。這可算是這一家專門對外供電的電廠,但用現代眼光看一個電廠不會就一臺機組,起碼兩臺。當時就一臺,只能理解要么引進的機組質量非常可靠。 地址在大同古城東北隅大有倉,這條南北走向的街也有八百米,民國后駐有電焊器材廠(街東),電機廠(街西),雁北電影公司,城區二十四小學(街東)等單位。我去過幾次,現在不是夷為平地,就是掘為深坑,已無往日風景。偶兒碰到人,也不知道有個義記電燈公司,只是感到南邊雄偉的代王府盛氣凌人。向北走走,發現小旗穿繩圍欄,走近一看,竟然挖出一處北魏寺院遺址,顯然會重點保護。 1934年,用戶達到267家,主要是商戶,包燈1231盞。但義記電燈股份公司的電價高于大通面粉公司電燈廠,這時興農公司電燈部已擴建了大機組,年末閻錫山政府勒令將其關閉。
大同是著名的歷史名城,秦置云中郡,北魏建都,后多稱大同府,古有初伏造酒之俗,明、清有“柳岸青遮賣酒壚”“尚有名蘭酒滿甌”的佳句。據《山西輕工業志》記載,1926年民族資本家創辦了大同興農化學工業社股份有限公司,兼營酒精、面粉。1933年興農公司粱希喬等合股組建電燈部,閻錫山從太原兵工廠調來兩臺260瓩發電機組,機組容量大,電燈部主要供興農公司驅動磨粹機用電,兼對外供電,算大同第二家工業自備電廠。電燈部采取免收1個月電費的優惠辦法,吸引用戶用電,很快占領火車站、軍營和政府衙門等用電大戶。1935年被西北實業公司接辦,改名大同興農酒精廠,日占時改產白酒和威土忌,1946年毀于戰火。1952年在大同興農酒公司舊址上興建起大同市酒廠,恢復了白酒生產。 1973年開發了啤酒產品,以大同名勝古跡云岡石窟為背景,取名云岡啤酒。云岡啤酒呈淺黃色,清亮透明,泡沫潔白細膩,掛杯持久,酒花香鮮,醇厚爽口,享譽華北,榮獲省優稱號,幾經擴建,年產過十萬噸。我八十年代末來到大同,許多人結伴好友三倆在帥府街,點上盤兔頭、花生米,端碗羊雜,搬上墩云崗啤酒,談得海闊天空,喝得云里霧里,不知有漢,無論魏晉。大同興農公司原址就在大同城北西馬路東側,火車站西南,現在重重壓在一座高大的玄辰廣場大樓南墻下,找不到當年的任何痕跡,可謂干凈徹底。
協和醫院英國博士史梅禮1919年來到大同籌建西醫院。經與閻錫山商榷,在大同北門外撥地20畝,5年后,一座中西合壁典雅型緊致的醫院竣工,定名為首善醫院,首善醫院還安裝了一臺英國運來的200瓩直流發電機組,在當時為大同建筑最早、規模最大、設備最完備的西醫院。先后培養出醫護人員100多人,成為大同地區西醫的骨干力量。滄桑煙雨,多易其名,基本上一直是醫院,到后做為大同二醫院,近年遷出。所幸這座由英國人修建的百年西醫院得以保留,至今矗立在大同古城武定門(正北門)外西側,周遭空闊,格外顯眼,與古城相映成輝。
隨著蒙疆乃至山西最大的發電廠一一大同十里河畔平旺發電廠發電,電力輸入城內,1944年這些電燈公司(部)關停。大通、義記和興農這些民族企業,以及首善醫院,為大同最早帶來電力,帶來光明,促進市場繁榮和社會文明,也孕育了建國后大同面粉廠、大同酒廠等企業的輝煌,也是現代大同的驕傲。然而除了首善醫院僥幸外,其它蕩然無存,連點標記都沒有,令人唏噓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