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萌
(常州市金壇區錫劇團,江蘇 常州 213000)
多年來,各級部門和文化單位,在文化體制和機制改革上,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和嘗試,出演了一批好的典型,也累積了寶貴的經驗。為兒童劇市場化運營發展注入了新的生機和活力。所謂兒童劇演出市場,就是指兒童劇演出在交換過程中所形成的各種關系的總和,既包括演出場所、演員與觀眾,也包括兒童劇演出的主體即生產者、經營者和消費者之間的關系。兒童劇在以前的市場運營中,走的是兒童劇下校園,教委包場的的老路子。這樣市場做的很局限化,品牌輻射力不強。可見,兒童劇演出市場是一個復雜體,其發展道路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
我國“十二五”規劃中明確指出政府將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而作為文化產業其中一個分支的兒童劇演出也越來越受重視。尤其是現今獨生子女居多的家庭環境,一家人的關注都集中在一個小孩身上,而兒童劇演出具有寓教于樂的功能,并且能促進家長與孩子感情交流,不僅滿足了孩子的學習與娛樂需求,更滿足了家長們的精神需求。因此,更多的家長愿意帶上孩子去觀看兒童劇演出,慢慢地形成一種消費習慣,也為我國兒童劇演出市場的發展提供了很大可開拓的空間。可見,我國兒童劇演出市場的發展帶來的不僅僅是經濟的收入,它的意也義在于滿足消費者日益增長的需求。因為,只有經過不斷的改善,形成系統化、規范化的市場規則,擁有一個健康的、可持續的發展前景,才能源源不斷地向消費者提供精彩劇目演出,才能滿足消費者越來越多元化、多層次的文化消費需求。
兒童被譽為祖國未來的花朵,同樣,兒童劇事業的發展給我們的希望帶來了活力。藝術素質的培養對兒童的思想道德、思維方向等方面都起著很重要的作用。兒童劇在目前的演出市場取得了較好的成績,平均每年都有幾十場的演出,但是輝煌的票房成績的背后,應當思考并分析兒童劇當前發展的現狀,針對地區經濟的特點,兒童劇需要從單一的票房收入向多方面,多角度的產業鏈的上游發展。結合當前在發展迅速的文化產業,完善兒童劇的產業鏈,對發展兒童劇具有深遠的意義。研究兒童劇發展現狀調查,旨在通過走訪典型的小學,以及走訪青春劇場,了解兒童劇發展的現狀,找出關于當地兒童劇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且嘗試找出解決存在問題的辦法,來發展壯大兒童文化產業,對演出市場提出一些建設性的建議,來完善兒童演出市場體制,從而促進兒童劇文化產業的發展來更好的引導祖國未來的花朵健康快樂的成長。
如何提升藝術的思想品質和藝術品質,避免兒童劇創作深陷學院派的既定模板,成為兒童劇工作者需要思考的問題,也是兒童劇市場提出的挑戰之一。兒童劇強調互動沒錯,但是一部兒童劇如果花一點時間用來講故事,而大部分時間用來做游戲,那么這樣的舞臺劇就沒有意義了,但是又不得不承認這樣的戲的確有市場。
現在的兒童劇很喜歡互動,其實多少年前就有這種方式,一些編劇認為這樣的方式未免有些幼稚,他們在尋求除此以外的其它方式,編劇要在劇本的創新型上花費心思,從而擺脫步入學院派的軌跡。兒童劇的創作要以孩子的性格、天性、想法等特征為基本,抓住內容和形式的與眾不同,用孩子喜歡和接受的方式表現。兒童劇的創作和演出,一定要抓住現在的小孩,一定要適合當代兒童的審美。兒童劇在演出中要強調服務的意識,當兒童劇在內容和形式上有所創新的時候,服務理念也應當跟上節奏,其重要意義是市場競爭的主要方式。兒童劇工作者至少要設身處地的兒童中去,與他們接觸,了解他們的想法,生活,學習習性,從長期的接觸中得到啟發和創作靈感,藝術來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很多的啟示都是來自以實踐。
兒童戲劇的創作生產,全社會關心和支持兒童戲劇事業。兒童戲劇的地位和作用,全社會在一些基本問題上形成更廣泛的共識:一是認識到兒童戲劇事業是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二認識到兒童戲劇事業是培養少年兒童綜合素質,促進全面發展的有效手段;三是認識到兒童戲劇事業是公益文化事業的組成部分,是國民基礎教育體系的重要內容。
總之,兒童劇是用孩子們喜聞樂見的方式、易于接受的語言,思想內容健康、富有藝術感染力的兒童戲劇作品,兒童劇工作者要特別關注當下少年兒童成長現狀,關注現實題材的創作,努力提升戲劇作品的思想品質和藝術品質。在兒童人格成長的過程中觀賞到有教育意義的兒童劇,讓孩子受益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