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少敏
(禹州市群眾藝術館,河南 禹州 461670)
習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牢固樹立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斷增強意識形態領域主導權和話語權,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繼承革命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更好構筑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因此,優秀傳統文化的發展十分重要。
優秀的傳統文化來自哪里,來自各個地域的優秀傳統文化。各個地域的優秀傳統文化組合而成了我們國家的優秀傳統文化,為我們國家的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而各個地域的優秀傳統文化離不開各個地域的傳統文化,禹州作為中華民族的發源地之一,同全國其他地方一樣,傳統文化豐富,為中華民族的發展做出了自己應有的貢獻。下面,我就淺談一下禹州當地的傳統文化。
禹州當地傳統文化的種類及分布:
舞獅,主要分布于禹州神垕、文殊、花石、萇莊、順店、古城、朱閣、淺井、褚河、方崗等地,表演的形式有板凳樓、繡球、云天磨、武術等,在禹州舞獅盛世時,享譽周邊郟縣、襄縣、長葛、許昌等地;
2、社火,分布于花石,文殊、神垕等地;歷史悠久,特別是花石徐莊社火,起源于1862年同治元年,其前身“火神社”,是由老一輩的民間藝人自發組織的民間文藝團體。以旱船、高蹺、竹馬為基礎,發展到如今兼有小車、秧歌、獅子、小品演出、快板書等節目內容。
3、秧歌,主要分布于順店、郭連等地,群眾用秧歌表現從播種到收獲、喜慶的過程;
4、舞龍,主要分布于神垕、文殊、梁北、城區等,群眾用舞龍來表達祈雨、祭祀等場景;
5、撤犟驢,是表達主人訓服犟驢時的滑稽表演動作。主要分布于郭連。表演用人較少,既可單獨演出,又可配合銅器、舞獅、竹馬、旱船混合演出。表演難度較大,伴隨著銅器聲聲,主人牽犟驢粉墨登場,還沒等你看清犟驢的模樣,只聽啪!啪!啪!幾聲震耳的鞭響,犟驢便撒野似的繞場子狂奔起來。表演者腳蹬高蹺,者訓驢一甩鞭,犟驢躥幾躥,時而翻滾,時而跳躍,時而尥蹶子,時而立起向主人狂鳴撕咬。
6、小毛驢表演,主要分布于萇莊九里山一帶。歷史悠久,在慶祝豐收的儀式上,小毛驢成了不可或缺的的角色,最早小毛驢直接上場,后來不斷改進,演員扮演小毛驢,表演詼諧、生動、有趣,體現出人們內心的喜悅和對未來的美好憧憬!
7、傳統的腰鼓、盤鼓等,主要分布于神垕、鳩山、順店、萇莊、鴻暢、花石、火龍、文殊、郭連等地,他們各有特點,在禹州的各個區域內活動,帶動了當地文化活動的開展。
禹州傳統文化的發展:
傳統文化的歷史悠久,在長期的演變中,有的消亡、有的發展,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來看,那些好的、適應人類歷史發展的一般都保留下來了。禹州的傳統文化也同全國各地的傳統文化一樣,經過長期的發展演變傳承了下來。
在2008年到2013年間,禹州群眾藝術館與森林植物園聯合舉辦了每年的舞獅大賽、鼓樂比賽、秧歌比賽,一時間各類文藝團隊蜂擁而至,像舞獅團隊,一度達20多支,而且還恢復了失傳多年“云天磨”等技藝并加以改進,像花石的觀音堂舞獅、文殊薛河舞獅、朱閣沙陀舞獅都能表演云天磨。神垕北大舞獅則另辟蹊徑,把當地傳說故事融入舞獅表演;朱閣祁莊舞獅則把傳統舞獅以繡球戲獅,獅子鉆火圈、獅子蹬高蹺、獅子板凳樓等分節表演,再加上解說,使觀眾看的明明白白,他們的表演也登上了2019年央視首屆功夫春晚的舞臺。
在鼓樂方面,鴻暢峴口的盤鼓表演威武雄壯,花石的盤鼓表演用舞蹈動作來指揮,萇莊的盤鼓表演含有武術的成分,他們的表演各有特色,多次在許昌比賽中獲得獎勵。郭連有一支年齡在70歲以上的老太太組成的腰鼓隊,常年活躍在郭連一帶,她們不為獲得多少掌聲,更重的是通過腰鼓隊的活動,活出了健康活出了自信活出了美麗。秧歌作為一種極具地方特色的民間舞蹈來說,近年來有不斷萎縮的趨勢,僅有順店和方崗等地的群眾能表演。
經過我們搶救的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像漢族民間稀有舞種《弓子鑼舞》和《花棍舞》,花石徐莊社火等。
起源于清代的《弓子鑼舞》是集銅器演奏、舞獅及舞蹈表演相結合的一種民間傳統舞蹈表演形式,它是由古老的祭祀儀式演化而來,具有銅器演奏、舞獅及舞蹈表演并重的獨特風格,在中原地區十分罕見,是中原地區的稀有舞種。弓了鑼舞的舞步基本上采用自由舞步。主要舞蹈動作有《鳳凰單展翅》、《鳳凰雙展翅》、《大鬧天宮》、《天女散花》等。弓子鑼舞的伴奏音樂銅器歌主要有《五虎下西川》、《鑼鼓套》、《鴛鴦套》、《下西川》等,另外還有1個簡短的“銅器首”,叫《鳳凰三點頭》。
起源于清代的花棍舞演出形式非常活潑自由。一個人可以表演,八個人或更多一些人均可表演?;ü魑璧奈璧竸幼髦饕小笆鳌?、“橫打臂”、“四步轉”、“上八棍”、“轉身步”等。
弓子鑼舞和花棍舞自清代以來,已有近300年的歷史。從簡單的動作到規范的舞蹈經歷了很多人的努力,但由于種種原因,走向沒落,直到上個世紀末已難覓蹤跡。在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中,對處于瀕危狀態的這兩種漢族民間稀有舞蹈進行了搶救性的保護,文殊坡街、方崗、郭連軍陳等地的村民,恢復了規模宏大的《弓子鑼舞》表演。文殊鎮暴溝村王紅敏、海王村周榮妮組織村民恢復《花棍舞》已有成效,淺井等地已將花棍舞的舞蹈動作編入到廣場舞中進行傳播。
花石徐莊社火在進入到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中后,結合時代特征,在進行傳統民俗表演的同時,加入宣傳黨的各項政策的快板等內容,深受群眾歡迎。
在傳統文化獲得大力發展的今天,我們看到,文化部門的文化活動導向作用十分顯著,這些傳統文化本身就因為平時受人員場地等因素的限制,活動不易,他們大多只能在傳統節日特別是在春節期間進行活動,也能為我們的春節活動增添節日的氣氛,增強人們的向心力和凝聚力,那我們文化部門的活動應該克服人員、經費、場地等方面的困難,為這些傳統文化活動提供活動的平臺,大力發展這些傳統文化活動,為建設美麗中國提供精神和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