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偉
(五大連池市群眾藝術館,黑龍江 五大連池 164100)
以上所談的是在舞蹈作品創作中通常采用的結構方式。由于它所表現的內容是逐步順序地展開的,按照開端、發展、高潮、結尾和起、承、轉、合的規律進行結構的,所以也稱為時空順序性結構形式。
一般來說,一部戲劇式結構的作品,大致包括序幕、開端、發展、高潮、結局(有的還有尾聲)等部分,為了敘述的方便,我們以《絲路花雨》為例來具體剖析舞劇作品的結構。
(一)序幕:是指多幕舞劇中第一幕以前的部分,它有介紹劇情的歷史原因、預示全劇的主題和介紹主要人物等作用。例如《絲路花雨》一開始騰空翱翔的“飛天”和六臂如意輪觀音的形象,就是為了把觀眾引進一個古遠神奇的時代。緊接著浩瀚漠野上神筆張救起了倒在沙漠里的波斯商人伊努斯,又被強人搶走了女兒英娘,這是介紹人物關系和故事起因,是舞劇的序幕。
(二)開端:是指作品的開頭,在舞劇作品中是指矛盾沖突開始時發生的事件,是故事情節發展的起點。在《絲路花雨》中,第一場神筆張在敦煌市場找到了自己的女兒,但英娘已淪為百戲班子的歌舞伎。強人(百戲班頭)要將英娘賣給市曹。伊努斯仗義疏財,為英娘贖身,父女得以團圓。從此,展開了這些人物之間的矛盾沖突。這個事件對全劇發展具有開端肇始的作用,所以稱為開端。
(三)發展:是指第一個矛盾沖突發生后,繼續展開的逐步走向高潮的矛盾運動過程。《絲路花雨》第二場中父女團圓之后,神筆張從英娘舞姿中得到啟發,畫出了“反彈琵琶伎樂天”。市曹巧立名目企圖占有英娘,神筆張不得已而讓英娘隨伊努斯出走波斯。第三場英娘在波斯和那里的人民結下了深厚的友誼。伊努斯奉命使唐,英娘又隨其回歸祖國。接著市曹唆使強人攔劫波斯使者,神筆張點火報警,再次救伊努斯于危難之中,但他卻被強人所殺,為了友誼,他的一腔熱血灑在絲綢之路上……這些都屬于情節的發展。在情節不斷地發展中,各種人物性格也隨著不斷地顯現出來。
(四)高潮:是指矛盾沖突發展到最尖銳、最緊張的階段。在高潮部分,主題和主要人物的性格獲得最集中、最充分的表現。《絲路花雨》的高潮在第六場:敦煌二十七國交易會,節度使與各方來賓歡聚一堂,曼舞健姿,各顯特色。英娘化妝獻藝,揭發了市曹等的罪狀,清除了絲綢之路的隱患。至此,人物性格得到了充分的顯示,主題思想的表達基本完成。
(五)結局:與高潮緊密相連,是高潮中沖突解決的結果。《絲路花雨》的結局就是市曹與強人伏法,英娘恢復了自由,伊努斯作為中國人民的朋友、波斯人民的使者的身份得到確認。
情節發展結構安排一般分以上五個階段,但有些作品在結局之后還有尾聲,與序幕相呼應。《絲路花雨》尾聲的圖景是:十里長亭,賓主話別,絲綢路上,友誼長存。再一次顯示了作品的主題。
這就是說,在舞蹈作品里的人,都是有著各自獨特的形狀、相貌、性格,并在特定的時空中活動的人。在舞蹈作品中人與人的關系,不是用抽象的概念來表示,而是用具體的形體語言來顯示,如舞蹈《戰馬嘶鳴》(蔣華軒、高椿生、王蘊杰編導)所表現的解放軍一往無前、勇敢頑強的斗爭精神,是通過小戰士馴服烈馬的生動情節和鮮明的舞蹈語言呈現出來的。
基本上沒有情節或情節比較簡單的抒情性舞蹈,在結構上也要有起承轉合,不過推動舞蹈發展的不是依靠矛盾沖突的不斷激化,而是通過舞蹈中人物感情和動作節奏,以及構圖和氣氛等的發展、變化、對比等手法來推動的。如《鄂爾多斯舞》,一群鄂爾多斯男青年出場,舞蹈表現出勇敢強悍的草原牧民的性格(開端)。接著一群女青年出場,男女對舞(發展)。歡快的情緒逐步發展,舞蹈越來越熱烈奔放(高潮)。然后一對對青年男女對舞下場,持續著樂觀、愉快的情緒(結局)。又如《孔雀舞》,開場的靜止姿態:孔雀開屏是開端;接著表現孔雀吸水、洗澡、飛翔等情景是舞蹈的發展;舞蹈動作由仰臥迎朝陽的慢板過渡到孔雀飛翔和急速跳躍,把舞蹈引向高潮;最后的“孔雀登枝”是結局,和開端的“孔雀開屏”前后呼應,給人以完整的印象。
總之,舞蹈結構從開端到結尾的整個發展過程,應當布局合理,起伏自然,整個結構既應渾然一體,又要層次分明,富于變化。其中發展和高潮兩個部分是整個結構的主體,應該有比較充分的篇幅去展開,尤其是高潮,是表達主題、塑造人物最關鍵的時刻,要加以精心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