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芬芬
(豐縣智慧樹學校,江蘇 徐州 221700)
新媒介技術的誕生使得新聞信息的傳播方式發生了巨大變化,新聞信息也逐漸具備了多元化、還量化等特征。新媒體時代發展歷程中,不但媒體傳播規律產生了變化,就連人們的思想觀念及生活方式也產生了變動。新聞評論作為主流媒體,擁有極為顯著的輿論引導作用,而這也就更為要個的要求了新聞評論。就媒體人員而言,需高度重視自身在社會輿論中的引導作用,在有效發揮引導作用的基礎上,將其作為主流媒體的價值充分體現。
結合我國新聞報道現狀而言,在引導方式方面不夠全面。電視新聞在報道新聞事件的過程中,未能將輿論引導作用充分發揮,針對輿論引導所制定的管理機制也有一定缺陷。電視新聞在報道大部分新聞事件時,未能以新聞事件的科學傳播、正確輿論引導為根據正確、客觀性的報道新聞事件,新聞事件整體報道中并未將搶先的優勢占據,未能及時進行公證的輿論引導,以致于社會發展受到大部分新聞事件的消極影響[1]。此類電視新聞報道因報道缺乏客觀性、正確性的緣故,導致電視新聞未能將輿論引導的最佳時機把握,后續報道期間無法占據主動,始終處于被動地位。過于片面的引導方式使得電視新聞的社會責任有所欠缺,輿論引導方式的不健全也導致電視媒體對某特定事件的報道不再具備權威引導。
大部分新聞事件都屬于突發性事件,具有難以預測性,使得電視報道工作難度較大,輿論引導的成效也就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約。而當重大突發性事件發生之后,因報道機制不夠健全的緣故,電視新聞工作人員較為被動,因事先不了解而顯得慌亂,如此就難以及時報道新聞。而新聞報道的不及時會導致時間上輿論引導存在不足,個別負面輿論會快速占領全局,對社會環境的穩定造成影響。因突發事件報道與輿論引導機制都有問題存在的緣故,電視新聞媒體無法及時、全面的報道突發性事件,正面引導工作難以順利開展,社會上個人性質散布的信息傳播十分迅速,會使負面影響的范圍快速擴大,甚至還會有扭曲現象的新聞傳播出現,而當群眾瀏覽了此類新聞之后,就會有恐慌心理產生。
電視新聞輿論引導作用較強,然而我國電視新聞在發展歷程中,仍有負面新聞報道合理性不足的問題存在。個別電視新聞報道重大事件時,對于事件中正面意義的報道并未予以過多關注,而是將負面效應當作主要報道內容,使得受眾有不安情緒產生。如個別電視新聞在對意外事故進行報道時,僅報道了傷亡情況,而未重點報道事故搶救工作,使得人們會有焦灼情緒產生。人們在這類負面新聞報道的影響下,會對社會產生不好的認知,部分群眾甚至會懷疑社會的進步發展,使得社會發展的穩定性受到影響。此類新聞由于在選擇內容時有模糊的問題存在,僅以片面問題作為報道內容,使得電視新聞報道中正面輿論引導作用欠缺。此外,人們因此類負面新聞報道所受到的影響需要較長的時間才能消除,這也會導致他們在社會活動開展中受到消極影響。
報道負面新聞時,并非表示過分渲染個別不好的事件,而應科學報道相關人員的安置和事件的處理情況,引導人們得以正確認知新聞事件。新聞行業在報道負面新聞的過程中,需將電視新聞的權威性充分發揮、利用,通過客觀的報道,使人們能夠正面理解事件,將人們日常生活因負面情緒而受到的影響減少[2]。而電視行業作為主要的輿論陣地,需將引導的作用積極發揮,在報道熱點或重點新聞事件時第一時間進行正面報道,同時公正的報道具有負面影響的新聞事件,客觀報道事件的發生,以便群眾能夠正確、全面的了解事件,引導人們形成正確、健康的輿論,最大限度消除負面情緒的影響。
互動是聽眾參與度得以實現提升的重要途徑之一,新媒體所具備的優勢中,方便公眾與媒體間的互動最為顯著,倘若電視媒體要想將其輿論引導作用更有效的發揮,也應采用此類聽眾參與度高的新聞評論模式[3]。現代化信息技術支撐下,對于電視新聞而言互動模式也并非屬于新鮮事物,通過短信平臺、微信和微博等形式開展聽眾與電視媒體的互動早已實現,而將這類互動性的影響及效率進一步增強,推動實時互動、電臺直播互動的實現,能使聽眾更積極討論話題。此類互動形式不但將電視媒體個別具有權威性的點評、評論包含在內,也可將某個公眾話題的大眾觀點收集包含在內,此類具有公眾性或權威性的觀點在傳播中十分迅速、廣泛。在選擇觀點內容時,應以積極性的觀點選擇原則為依據,在廣大聽眾中此類積極的觀點和態度就會有正確的輿論影響效果形成。
各類有關民眾的話題皆為受到較高關注的輿論內容,電視新聞評論要想發揮更好的輿論引導效果,促使社會輿論的發展具有正能量且更積極,在選擇評論題材時就應以此類有關熱點輿論話題的內容為主,如此才能使大眾更加關注,并將輿論走向的引導效果深化。如所選取的話題為“生活垃圾處理”時,通過調查或分析現有的城市生活垃圾分類處理情況,并將垃圾處理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及媒體觀點提出,鼓勵民眾對生活垃圾數量進行控制,養成良好的垃圾分類習慣,此類貼近于民眾生活的話題自然能備受輿論關注。
當前正處于新媒體快速發展時代,電視新聞媒體需將自身專業優勢充分發揮,勇敢承擔自身應有的責任。在報道新聞事件時,不能僅是以社會熱點問題的追逐為側重點,而因更公正、更開放、更關注有關民生及公共利益的新聞,杜絕浪費媒體資源,深入挖掘具有社會價值的公共議程,準確引導正面性的輿論,幫助人們對各個重點、熱點事件具有全面、正確的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