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娜 阮治國 王宇 耿鍇
(1中國建材檢驗認證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北京 100024;2中合元(北京)建筑工程管理有限公司,北京 102399)
生態文明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部分[2-3],也是實現我國偉大復興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能在我國經濟方式轉變的前提下,通過大力發展循環經濟,為實現繁榮富強找到一條符合國情的道路?
資源有限,循環無限。充分利用使用過的資源,如垃圾等,是實現循環經濟的關鍵。垃圾,亦被稱作放錯位置的資源。如果能通過構建垃圾分類體系,動員全民參與,從源頭減少建筑垃圾的產生,并對產生的建筑垃圾實施嚴格分類,實現建筑垃圾資源化再利用,且再利用產出形式多樣,形成產業鏈,則將給我國帶來顯著的環境、社會和經濟等方面效益[4]。
建筑垃圾作為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副產物,占到整體城市垃圾的三分之一。據估測,我國建筑垃圾的產量還將呈增長態勢。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產生的效益,超過整體垃圾資源化利用效益的三分之一。如何更好更快地實現建筑垃圾的資源化利用呢?
建筑垃圾是指建設單位、施工單位等在建筑過程中,包括新建、改建、擴建及拆除各類活動,產生的各類廢棄物,如渣土、構筑物和管網等結構性物品,還有裝飾裝修產生的廢棄物等[5]。
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是指以建筑垃圾為原料,經分類、工業加工形成再生產品,使其重新應用于建設工程的行為[5]。
建筑垃圾資源化處置,可以理解為將建筑垃圾變成待用資源的過程。這個過程包括對建筑垃圾的前期分類篩選、加工、作為待用資源的過程。
建筑垃圾經過上述資源化的處置后,95%以上可用作建筑工程的原材料。且研究表明,在建筑工程上使用建筑垃圾資源化生產的磚瓦、無機混合料、再生骨料混凝土等建材產品,最長十幾年未發現質量問題[5]。
但目前我國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的方式,整體上粗曠化、簡單化。這與隨意堆放建筑垃圾、不對其進行分類篩洗、二次加工,也就是沒有將建筑垃圾轉變為可用資源,有很大關系。且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形式單一,銷售渠道有限,無法自發形成產業鏈。如何推進我國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真正實現廢物資源化、產業化,發展我國的循環經濟,那么先進國家的實踐與經驗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美國、日本、歐盟等發達國家對建筑垃圾產生的源頭實現控制,實現建筑垃圾源頭的“無害化”和“減量化”,建筑垃圾流轉中的“資源化”和“產業化”,基本實現對建筑垃圾全流程的控制。據統計,截止至2010年,發達國家建筑垃圾的資源化利用就已達到約1.8萬億美元的產業規模。在今后的30年內,其規模將遠超3萬億美元[1]。
僅美國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的產業規模就超過2400億美元,與其汽車業相當。而德國更是有200家建筑垃圾處理企業,年營業額總計達20億歐元。在德國,僅2017年投入本國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的人力、物力就達到27萬人、11000家企業及15500套設備,使得其超過90%的建筑垃圾實現了資源化利用[6-7]。同時,2017年德國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的年產值也是十分可觀的,達到了700億歐元(約5500億人民幣)[6-7]。
發達國家將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作為長期國家戰略,其政府除了制定法律法規、明確責任主體及其責任與義務外,還在政策與技術等方面給予本國企業諸多支持與鼓勵。
控制方面,發達國家建筑垃圾資源化的基本原則為“誰生產誰負責”,源頭上對建筑垃圾產生企業征稅,強調從源頭減少建筑垃圾的產生,即使產生,也要產生無害化的建筑垃圾;強調建筑垃圾的細致分類,為后期建筑垃圾的資源化利用減輕壓力。例如新加坡就將建筑垃圾處置情況直接納入建筑工程驗收體系,倒逼建筑企業推動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1]。
技術方面。發達國家建筑垃圾的資源化利用率高,與其建筑垃圾分選技術、分選結果密切相關。目前發達國家常見的建筑垃圾分類方式有現場分揀利用、常規振動篩分、電磁分選及風選等,更為先進的分選技術還有可燃物回轉式分選、不燃物精細分選、比重差分選等。這些先進技術的應用與推廣,加速了建筑垃圾的資源化利用。強調“誰生產誰負責”的原則,使得建筑企業直接參與到后期的建筑垃圾資源化的過程中,也減少了因建筑垃圾資源化技術轉移帶來的風險和不匹配性。
支持方面。發達國家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總體實現特許經營,通過對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的企業施行稅收減免、增加處置費補貼等手段來支持本國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企業的生產正常運轉及技術研發。在銷售端,通過政府采購、對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再生產品張貼綠色產品標識等手段,鼓勵政府及建筑企業使用再生產品,為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產品拓寬了銷售渠道。
通過控制和支持兩方面,發達國家打造了一條從源頭減少建筑垃圾產生、建筑垃圾科學分類、資源化利用、資源化利用再生產品的質量監測及銷售的完整產業鏈。對本國的建筑垃圾實現了較為全面的監管。
目前我國的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率遠遠低于發達國家,據不完全統計,利用率不足5%。且我國建筑垃圾的主要處理方式為填埋與堆放。僅靠填埋與堆放,不對建筑垃圾進行分類的話,無疑加重了建筑垃圾后期資源化利用的成本及難度,更不用提治理這種粗曠處理方式所帶來的生態環境問題而造成的成本了。
我國建筑垃圾無法形成產業化還有一個原因,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無法通過小規模作業收獲較為可觀的收益。
建筑垃圾與廢金屬等廢棄物的資源化利用不同。廢金屬等資源化利用的回報能讓參與者切實的感受到,所以較為容易自發形成產業鏈,而建筑垃圾在經過了“一拆二撿”[5]的處理后,且在天然砂石資源不緊張和價格低廉的情況下,建筑垃圾處置企業已沒有任何的增值空間。加之運輸距離過長、運輸成本大于增值空間,更加重了建筑垃圾不經處置就近隨意傾倒[5],從而形成一個惡性循環。
所以強調“誰生產誰負責”,有助于降低建筑企業對其建筑垃圾資源化處理的技術風險,同時減少轉移成本,促進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產業鏈的形成。
推進我國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法律方面,我國《循環經濟促進法》的發布與實施,為實現循環經濟發展提供了法律依據。該法的延伸及細則,還有待優化。例如但該法目前還沒有明確規定建筑垃圾“誰產生誰負責”,對產生建筑垃圾的建筑企業加收稅率、對使用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再生產品的企業減少稅率、提供技術支持等,都有待進一步明確優化。
再生產品質量方面,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產品質量標準體系有待健全與完善,使用建筑垃圾資源化再生產品的建筑工程,也無相應的驗收規范來進行保障,有待完善。
技術方面,我國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技術還不成熟,整體偏重理論缺乏實踐,且研究內容分散、重復、不系統,缺乏全面主導性的應用研究。國內建筑垃圾分選裝備的生產與研發尚屬空白。
支持方面,在明確建筑垃圾產生企業的責任與義務的同時,應該對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的企業、使用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再生產品的企業,提供保障,促進我國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產業化、規模化的發展。
近期國務院印發的《“無廢城市”建設試點工作方案》中提出,到2020年,我國要實現大宗工業固體廢物貯存處置總量趨零增長、主要農業廢棄物全量利用、生活垃圾減量化資源化水平全面提升、危險廢物全面安全管控以及非法轉移傾倒固體廢物事件零發生,同時培育一批固體廢物資源化利用骨干企業[7]。結合我國目前國情來看,我們距離實現這個偉大夢想,還有一段距離。本文希望通過匯總他國經驗與技術,為早日實現我國的“無廢城市”夢想找到筑夢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