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榮祥
(揚州市建設工程質量監督檢查站,江蘇 揚州 225002)
建筑材料和設備的種類繁多,量大價高,大部分種類生產門檻低,有利可圖,造成生產廠家過多,產能嚴重過剩,質量良莠不齊,使得價低質次的建筑材料和設備有機可乘,擾亂了正常的市場秩序,給公共安全帶來隱患。
政府投資的公共建筑、學校、醫院和基礎設施等項目,是政府為社會和百姓提供的公共服務設施,涉及百姓的生命財產安全、政府的聲譽和形象,這類項目建設用材料和設備的采購應該慎重。有關部門可以建立政府投資項目建筑材料和設備供應商推薦目錄,目錄中建筑材料和設備的確定以結構、重要功能、高價值、大宗等屬性為參考。
建立完善的供應商入圍評審辦法,將有資質、有信譽、有業績、有質保體系的供應商評選進目錄,并對目錄中的供應商實行動態管理,將無資質、作坊式供應商剔除在外。評審辦法中如下幾點特別重要:一是建立專業化評審組,評審組專家成員應為管理和技術等方面的專家,避免行政化,建立抗干預機制;二是評審規則要科學,要體現公平公正的原則;三是評選過程要公開,結果要公示,接受社會監督。
最低價中標的原則是國際工程招投標的慣例,即符合合同的授予,應采取報價對購買者“經濟上最有利”的標準。但是在我國的實踐中,歪嘴和尚念歪經,最低價中標失去了限制,已導致投標人惡性的、單純的價格競爭。供應商為了中標,不惜報低價,中標后一旦發現價格報虧了,就采取偷工減料等方式鋌而走險,以次充好獲取利潤,這些做法對于工程質量、安全生產均帶來了巨大隱患。
建立工程質量監督材料登記信息系統,加強“事中,事后”監管,加大進場驗收的監督。住建部《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礎設施工程質量監督管理規定》第五條規定,工程質量監督管理應當抽查主要工程材料、建筑構配件的質量。在質量監督實踐中,監督資源少和項目多的矛盾非常突出,客觀上抽查的廣度和深度是不足的,怎么把有限的力量用到刀刃上,筆者認為及時掌握項目施工現場使用的工程材料和建筑構配件基本信息是前提,掌握了現場的即時信息才能使監督抽查更具效能和威懾力,這也是國務院辦公廳發布《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推廣隨機抽查規范事中事后監管的通知》的背景之一。江蘇省的做法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值得借鑒和參考,江蘇省人民政府于2013年發布了《江蘇省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礎設施工程質量監督管理辦法》政府令,其中第二十二條規定,對影響建筑主體結構質量安全和使用功能的主要工程材料,工程材料供應單位應當按照規定到所在地住房和城鄉建設行政主管部門辦理登記手續。依據這條規定,筆者開發了質量監督工程材料登記系統。系統對工程材料的登記管理按照三個環節依次進行:一是材料供應商按要求遞交相關資料進行單位及供應產品的登記;二是施工單位和供應商簽訂工程材料購銷合同,并根據供應商在系統中已有的材料供應信息將合同在系統中進行登記;三是在工程材料進場驗收時將有關信息進行登記。工程材料、建筑構配件的登記,促進了生產廠家健全質保體系,合同的登記,規范了建設各方合同行為,明確建設各方責任,材料進場驗收信息的登記,對及時掌握施工現場材料狀況,規范材料驗收行為和合理分配監督資源提供了很大的幫助。
加強參建單位項目現場工程材料和設備質量管理環節的監管。工程材料和設備的來源通常有兩種,一種是建設單位采購,另一種是施工單位采購。工程材料和設備進入施工現場,建設單位(監理單位)應組織施工單位共同進行進場驗收,按照相關規定,驗收三方責權清晰,各辦各事,各負其責。但實踐操作中,由于驗收三方的利益關系,有時會影響驗收的規范性,差不多、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甚至鋌而走險閉兩只眼時有發生,危害很大,由于信息不對稱,政府監管難度較大,相關制度的進一步完善顯得非常重要。
1)加強設計變更的監管。在建設過程中,會出現建設單位和施工單位對設計施工圖中材料和設備的變更,變更是允許的,但應符合相應的規定和原則,通常涉及結構性材料、功能性材料等必須經過原設計單位的同意并簽發變更通知單,必要時還需通過原圖審機構審核,如混凝土強度等級、鋼筋的品種規格等級、節能材料、門窗幕墻以及相關重要設備等,嚴禁違規擅自變更,嚴禁犧牲質量、品質和性能僅以降低成本為目的的變更。我國實行商品房預售,買房的時候,外墻設計是石材幕墻,可是接收房子時外墻變成了一體化保溫板,表面看上去似乎差不多,成本和品質相差很大,因此,管理部門應當制定相關的管理規定,明確設計變更時建設、設計、監理單位及相關人員的職責,規定設計變更流程,規范設計變更的行為。
2)施工現場留樣制度,嚴查抽樣見證不規范行為。在進行工程建設施工過程中,施工單位需要構建一套系統、完善的施工現場留樣制度,并對抽樣見證不規范行為給予嚴格查處,避免不規范行為的滋生和蔓延,進而有效提高建筑材料質量。
3)加強建筑材料的質量監督抽查。為了從源頭上進一步提高建筑材料質量,需要專業部門和人員隨機開展建筑材料質量監督抽查工作,嚴查以次充好、摻雜摻假、質量安全不滿足國家標準等違規、違法行為,對抽查發現的使用不合格建筑材料行為要責令其整改和處罰,這樣不僅可以確保質量監管工作的有效性,而且還可以確保工程質量的整體質量。
材料檢測機構整體水平的高低將會直接決定監測數據的真實性、有效性,因此需要有關部門加強材料檢測機構的管理,并明確檢測部門應該承擔的基本職責,確保檢測責任可追溯。同時,還需要落實材料檢測機構的質量體系運行考核,對質量管理方案落實情況給予實施跟蹤,規范檢測市場,使一批檢測能力高、技術和管理先進的材料檢測機構成為工程建設監管的幫手,進而確保工程建設施工的順利進行。
隨著城市化建設的發展,生態環保得到了各行各業的重視,綠色、新型材料在工程建設施工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如生態水泥、能源節約型綠色建材、環境友好型綠色建材、空間綠色建材等,這樣不僅可以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降低對周圍環境的污染,還可以達到節能、節地、保護生態的目的,更好地發揮綠色、新型材料的優勢,有效推動我國建筑材料行業的發展。
在工程建設過程中,參建各方材料質量管理人員對標準、規范不夠熟悉,導致材料質量管理工作受影響。為了確保建筑材料質量管理工作的順利進行,則需要鼓勵和要求行業協會發揮作用,對現有的建筑材料行業標準、政策進行補充和完善,加強對材料質量管理人員開展行業法律、政策、業務培訓,這樣既可以提高材料質量管理人員的整體水平,還可以提高材料質量管理工作的整體效果,為建筑工程建設的順利開展奠定良好的基礎。